孫永海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校園生活的壓力要比社會生活壓力小,大部分學生走出校園后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導致自己的發展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學生在學校應該加強對自我適應力的培養,為后續進入社會做一個基礎。
一、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我國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給高職教育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要實現對人才的高效培養就需要借助一些全方面的職業教育服務和人才培養服務,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是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進行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高校需要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適合經濟發展,行業發展和職業技能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一)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
現在社會中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長期生活在一個被保護的環境中,在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常常會產生挫折感,長久下去會導致性格不足,對學生個人健康會有危害[1],通過學習體育教學能培養學生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課堂中的成功和失敗感也是學生必須要體驗的,這樣可以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對將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很有幫助。
(二)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體育課堂與其他文化課堂有所不同,體育課堂中進行的活動都是需要學生團結一致才能完成的,例如:接力賽,拔河,跳皮筋等。當他們踏入社會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要與人相處,但他們往往都是表現出一個獨處的狀態。體育課堂學習到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的團隊意識,使學生感受到與人合作的樂趣,通過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體會到團隊合作達到的樂趣和成功,體育課堂上的學習已經讓學生有了團隊合作的認知,降低了對與人相處時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已達到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三)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學生在將來進入社會難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如果將失敗和挫折看作是前進路上的墊腳石,就需要學生努力提高自身意志力,體育教育對于學生的意志力有很大的作用。生活中在體育課上學生要面臨很多種運動,然而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擅長體育運動,一些學生就要面臨著失敗,其實運動失敗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很強的抗壓訓練,要正視失敗,在失敗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勇于面對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對自己的意志力培養的過程。
二、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根據體育這個行業的特點來進行教學安排
學生在學校的課程學習大多數都與生活分不開,社會適應能力,就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在專業特征和體育教學之間尋找切合點,來展開體育教學[2]。比如對旅游專業的學生,可設計一些藝術體操訓練、韻律操的課程,增進學生內在氣質,提高學生自信心;對財會類、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可安排武術、健美操等體育教學內容,增強學生興趣,同時提高其身體素質。
(二)實施特色體育訓練
1.建立一個微型的社會環境,能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
在體育課堂中應該設立一個微型的社會環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扮演各個不同角色,使他們能夠靈活的轉化這些角色,從中認真學習到體育課堂就是一個微型社會,有合作又有競爭,有成功也有失敗,他們就是這微型社會中的一員。
2.針對學生的特點安排教學內容
對于學生的課程要有針對性,教學的內容也要與時俱進,從而達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體育教學的內容必須要不斷進行改革,要把利于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引入高職體育的授課內容中,定期舉行一些集體性的體育項目,使體育教學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3.營造教學氛圍,開展模擬教學
在體育教學中可以模擬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場景,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使其快速的適應自己的角色及不同環境的虛擬,增強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快速提升適應能力。
4.注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意志磨煉
高職體育的活動內容主要是學生參加活動時承受的心理壓力和負擔,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就要對著重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在課堂中,通過學生對成功和失敗的感受,發揮體育教學的獨有性,注重學生體育技巧的掌握,不斷給予學生鼓勵和支持,使學生堅持到底,鍥而不舍,最終獲得成功[2]。
三、結束語
體育教學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意志力,使得學生的意志力增強,也能很好的鍛煉學生合作能力,這都是學生進入社會必須要掌握的技能,現在很多高校都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只有不斷的探索才能使高校在體育教學中實現培養學生社會適應力的目標。
當然高職體育課堂也不僅僅是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這么簡單的任務,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性格,使學生知道團結的重要性,不要忽視體育教育,它可以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使其日后參加社會活動遇到競爭可以從容的面對,它和其他課堂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認真的對待。
參考文獻:
[1]王曉軍.試論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新西部,2016(4):121-121.
[2]張振中.試論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2):26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