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姜妹
關鍵詞: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訓練;方法研究
當前人們對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訓練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短道速滑是冬季運動會重要項目之一,同時也是冬季奧運會的項目之一。中國自1981年加入短道速滑運動項目,在各個運動項目中取得優異成績,這與短道速滑運動員及教練訓練方式息息相關。短道速滑要注重有氧耐力訓練方法設定,提升短道速滑速度及成績,短道速滑采用合適的方式有助于運動員潛力挖掘、提升成績及保障身體素質健康發展。為此,要制定科學訓練方式,將有氧耐力訓練與無氧訓練有機結合。采用科學方法,提升運動員訓練效果,為運動員取得更加優異成績奠定基礎。熟知當前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訓練存在的誤區,明確其有氧耐力訓練的重要意義,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最適合運動員發展的訓練方式。
一、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訓練方法的誤區
(一)短道速滑訓練強度過大
短道速滑運動員為取得好成績不分晝夜進行訓練,其訓練強度及訓練量過大不利于訓練效果的提升,導致訓練結果適得其反。嚴重打壓短道速滑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當前教練依據陳舊經驗普遍認為訓練量與訓練成績密切相關。因此運動員通過減少自身的休息時間進行高強度、超額度訓練,訓練強度遠遠超過身體承受力度。運動員個人為了挖掘自身潛力逐步實現自我突破,一味地追求更多的訓練目標,導致身體及精神長期處于疲勞狀態。長期以來會導致運動員肌肉拉傷、成績退步,運動中受傷的幾率也高倍提升[1]。
(二)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訓練缺少專業技術指導
沒有使用科學的訓練方案及技巧,忽略專業人士的技術指導。運動員自身心態不平穩,例如通過騎自行車進行有氧訓練,但是由于運動員們好勝心過大,無法正確擺放比賽與訓練的心態,一味追求競爭比賽,以至于有氧耐力訓練變質為無氧訓練,偏離原本的訓練意義和效果。盲目進行高強度的訓練方式導致最終訓練效果不佳,嚴重危害短道速滑運動員身體健康甚至斷送自身運動生涯。
二、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訓練的重要性
當前越來越多的調查數據顯示,短道速滑重視程度較低。運動員自身及教練對于有氧耐力訓練認可度不高,不恰當的訓練方式導致運動員訓練效果及身體素質快速降低,對運動員的長期發展起到嚴重制約作用。其實對于運動員而言有氧耐力訓練意義重大,短道速滑很大程度是考驗運動員的有氧耐力訓練,只有結合科學的有氧耐力訓練方案才能激發個人潛能,在運動場發揮最優成績[2]。短道速滑運動需要運動員提供巨大有氧耐力訓練功能系統所產生的供能支撐運動,如果運動員的有氧功能系統無法提供所需供能,最終的運動員的成績提升難度較大。為此,增強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訓練對于運動員來說具有重要意義,要注意提升對其重視程度。
三、短道速滑隊有氧耐力訓練方法
(一)有氧訓練與無氧訓練方式結合
當前短道速滑運動員的訓練場地一般為室內冰場,可以結合當前的運動環境及設備開展專業訓練計劃,從滑行技術、滑跑技巧、速滑戰術各方面的訓練細節問題入手。對運動員的專項力量訓練注意技巧性,結合阻力自行車、滑板等進行有氧耐力訓練。使用運動器械進行有氧耐力訓練,從而實現有氧耐力訓練與無氧訓練的有機結合。改善以往僅注重無氧訓練的方式,忽略運動員長期個人發展。將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訓練與無氧訓練結合,科學化訓練方式提升運動員的運動成績[3]。
(二)融合多種訓練方式及訓練技巧
結合當前短道速滑訓練內容,結合多種訓練方式幫助運動員改善身體素質。首先是高原訓練氧分壓低,造成運動員高原缺氧不良現狀,從而增強心腦血液輸出和心肺功能抗壓強度。其次是間歇性訓練,幫助運動員實現有氧耐力訓練目標。注意監測并且控制運動員的心率,盡量每分鐘150次左右,訓練時間為1分鐘左右,通過精確的監測提升訓練效果。間歇性訓練注意控制時間頻率,在訓練之后運動員個人要保持心率每分鐘120-140次之間,避免損傷運動員身體健康,從而達到最優的有氧耐力訓練效果,提升訓練效果及質量。
(三)采用科學的訓練目標提升訓練效果
采用科學的訓練目標,短道速滑訓練方法針對運動員的個人身體狀況、身體素質及訓練計劃出發。有針對性的制定訓練量和訓練強度,從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進行目標修整,幫助其提升專項肌群的力量。明確身體素質的鍛煉對運動效果的重要影響,科學的訓練搭配減輕運動員的訓練壓力,幫助運動員調整個人身體狀態,采用符合個人訓練的方案實現最優的運動效果。因人而異的訓練方案有助于提升訓練效果,改善以往負荷運動低效能的現狀[4]。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懂得把握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結合專業技術指導進行科學訓練,將有氧訓練與無氧訓練多種訓練技巧及方式結合。逐步了解短道速滑與有氧耐力訓練結合的重要意義,短道速滑運動員合理運用有氧耐力訓練方式有利于提升訓練效果,提高自身短道速滑成績。
參考文獻:
[1]馬延君.淺析我國短道速滑運動員的力量訓練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6(22).
[2]白雪.短道速滑訓練對少年身體素質的影響[J].中國職工教育,2014(20):85-85.
[3]張驍.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賽前訓練過程調控研究[J].運動,2014(24):39-40.
[4]李欣,姜雪莉,宋來.短道速滑專項力量訓練方法手段探析[J].冰雪運動,2014 (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