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韻
【摘? ? 要】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潛在的生活因素,對學生進行生活化教育,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與樂趣,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生活化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066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并存的學科,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語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人文性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地強調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將其與我們的生活世界相聯系,使得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完全脫離,使得語文課堂教學不僅枯燥、乏味,還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其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往往只會“紙上談兵”,難以實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對于學生語文文學素養以及全面發展有著極大地阻礙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構建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建設生活化的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下文便是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實踐建議。
一、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再現真實生活場景
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材幾乎完全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只需靠猜測與想象就可以體驗文章。這樣的語文教材容易讓學生走近文本,但是也容易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只限于膚淺與表面,缺乏真知灼見,難以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這時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就顯得非常重要,它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求知欲望以及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感受與體驗,讓其將真情實感全都表露出來,以更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與實踐性。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文字記錄的形式傳遞著生活信息,是對我們真實生活世界的一種寫照、提煉與創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意或無意地總會看到其存在的形式,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歷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讓其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鳴,加強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執教《狐假虎威》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并讓學生分別飾演不同的小動物,將其動作、語言以及神情通過自己的理解與表演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能在真實的生活化表現情境中加深對本文知識點的認識與理解,讓其明白做人要善于去偽存真,切勿依仗別人的權勢欺壓他人。如此一來,不僅能滿足學生的表演欲,還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二、構建生活化師生關系,營造寬松教學氛圍
在生活中,教師與學生都是具有真情實感、真情實意的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想要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生活化師生關系的建立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關鍵與前提。這是因為,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是實施教育教學的主要依據,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教育教學效果。師生心理相融的教學關系,將會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增強師生之間的友誼,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都集體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中,主動去拼搏、去奮斗,可以說,和諧的師生關系將為學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成功成長保駕護航,確保學生更好、更快地發展。構建生活化的師生關系,首先需要我們教師放下自身的身段與架子,與學生和諧、民主、友好的好處,真誠的接納、信賴、理解、鼓勵與贊美學生,讓其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并主動去關心學生的內心思想感情、衣食住行以及學習生活,讓學生隨時感受到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譬如,在平時交往中,教師要善于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與興趣習慣;適當時可親切的稱呼其小名,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與同學們玩游戲時,要主動融入其生活世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等等。唯有當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時,學生才會積極主動、滿懷信心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教師教學方式也才會發現質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
三、延伸課堂貼近生活,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語文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其教學資源豐富多樣,取之不竭。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延伸課堂,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拓寬課堂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學生與那些充滿趣味性、時代感以及具有人文性的教學資源聯系在一起,作為對課堂內容的補充。例如,在教學完《西湖》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讓其家長在寒暑假的時候帶領其參觀游覽西湖美景,讓其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深刻地去感受與領會教材中的內容,并要求學生回到家中寫一篇關于游覽西湖美景的讀書感,條件不許可的學生,則可通過網上查閱資料、下載視頻等多種途徑見解領略西湖美景的壯觀,以激發起學生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進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通過對課堂內容的延伸,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語文與生活之間的息息相關,從而有助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或學習中,有意或無意地聯系生活,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四、總語
隨著素質教育日益深入與推進,人們對“教育偏離學生生活”的抨擊呼聲愈來愈強烈。可以說,教育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已成為了當今教育一大弊端,課堂上,教師一味地照本宣科,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與灌輸,而忽略了教育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長此以往,不僅容易造成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脫節,還容易給學生帶來一種錯覺,認為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知識,而非其他,將其培養成為一個個只會“死讀書”的木頭人,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還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將會是重大的阻礙。由此可見,將教育歸于生活已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龐璽明,張立俠.淺談生活化的語文寫作教學[J].科學中國人,2015,0(12Z).
[2]王斌.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科學中國人,2015,0(9Z).
[3]蔡杰.例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留白藝術[J].文理導航,2017,0(36).
[4]海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J].校園英語(上旬),2014,(4):110-110.
[5]王朝暉.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J].大觀周刊,2013,(11):24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