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蓮
【摘? ? 要】在新時代下,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的各方面都呈現出加速發展的特點。幼兒的學齡走向早齡化,學習內容逐漸多樣化。在這種背景下,小學語文成為多種科目中的一種,它見效慢、學習時間長、學習趣味性不高,使一些學生忽視了它的重要性。小學語文在學生的一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課本的內容、教師的引導,能打開學生面向未來的窗口、啟蒙初步了解社會的心智、形成學生最初的價值觀和品格特征。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小學語文在學生一生的巨大作用,教師就要根據教學的實際,不斷思考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變革? 方法探索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067
小學語文,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它更具有人文色彩。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精神。學生從中的收獲,對培養自身的性格、對承擔社會的責任、對感悟歷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深刻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傳道授業解惑,更是教師品德個性的言傳身教。教學,是教師藝術又現實的表達。教師在教學時,要做到與教材的對話,更要做到與學生的對話。教師在教學中將工具性和藝術性并重,思考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更好地發揮小學語文對學生的塑造、引領作用。
一、切勿分數至上,著眼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就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在應試教育的主流下,不少教師單方的追求分數,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缺乏重視。
教學方法,也是追求快速、應試。而在這種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的語文素養被忽視,獲得的僅僅是“語文知識”而不是“語文文化”。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傳遞給學生的僅僅是死板的語文知識點,缺乏教師藝術的、人文的創造與溝通。學生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會缺乏對語文的思考、感性的升華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分數的追求卻是一個短期的付出。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不能走其捷徑,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在《古詩兩首》這一課時,教師在教授古詩時,不僅僅要要求學生會讀、會寫、會背,更要要求學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首先,要介紹作者生平,讓學生認識作者、了解作者。其次,要介紹古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感悟。最后,在學習知識點的時候,要以引導為主、傳授為輔,注重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要求學生能知道古詩的含義。由此,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逐步培養起來,走出分數至上的泥潭。
二、擺脫形式主義,引入多樣方式
小學語文教育經過一個長期的發展,有著固定的教學模式和穩定的教學系統。不少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會參考不少教學案例,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教學過程,一方面能學習到他人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取長補短,但另一方面容易走進形式主義的桎梏,缺少創新。
小學階段的學生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對陌生的事物充滿好奇,對舊事物容易厭倦,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主要是依靠教師的引導。教師如果總是采用同一個方法進行教學,使課堂缺乏新意,就容易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教學是教師的一種創造,教師的學習范圍和人生閱歷,影響著創造的深度。教師在教學時,要多層次的講解、多方面的攝入,才能擺脫形式主義,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例如在《在祖國》這一課時中,按照一般的教學方法,首先,要在課文中勾畫出生字并為其注音,其次,要講解課文中理解難度較大的詞語,最后讓學生朗讀背誦全篇課文。在這一過程中,雖然覆蓋了大部分的教學任務,學生也學習到了語文知識,但卻缺乏一種新意和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創造性思維,就影響學生的發展空間和思維程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還有創造性的投入?教師可以調整教學的順序,在其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文字游戲,幫助學生學習字詞,也可以在課前布置預先作業,在課前三分鐘請一兩個同學上臺講一下讀完課文的感受和對作者的認識,甚至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小故事,在課堂上講給學生們聽。
三、走出枯燥死板,注重人文思維
學生學習語文,學習的是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知識的本質,學會“人應該怎樣生活”、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學會如何與世界對話。學語文,就是學習從“立言”到“立人”的過程。很多教師認為,語文就是字、詞、意的傳授,就是朗讀、聽寫、背誦的過程,認為語文有語文的固定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要按著教案上的指示,傳授給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但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語文就是人文,人文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是一個民族立身的基石。語文教學就是人文關懷的傳遞,不僅是情感與思想過程的傳遞,更是人格的逐步建立和生命的不斷成長。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人文思維既是課文傳達出的思想和歷史的教訓,也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悟,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思維,才能走出枯燥死板,培養有思想、全面發展的學生。
例如在《為人民服務》這一課中,蘊含著豐富的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情感和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在講解時,不要走定性思維,只是簡單地講要學生如何愛國、如何做到樂于助人、無私奉獻。而要在講解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以學生能理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
四、結語
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為學生研究出更好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本職工作。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更輕松、更高效,對學生的塑造作用更大。本文通過三個方面,淺要的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教學指明了一條路徑,希望小學語文教學更加完善,學生的發展更加良好。
參考文獻
[1]劉巧云.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J].理論方舟,2017.
[2]張媛.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語文周報·教研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