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
【摘? ? 要】“望聞問切”,俗稱“四診”,是我國傳統的中醫診治方法。中醫通過這些方法收集病人的癥狀,歸納分析判定病情合理開方,做到藥到病除。這一方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同樣可以借鑒。“望”其形、“聞”其聲、“問”其惑、“切”其因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奇效。
【關鍵詞】數學課堂改革? 四診法? 望、聞、問、切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032
我國傳統的中醫診治講究“望聞問切”,俗稱“四診”。醫生通過這些方法收集病人的癥狀,歸納分析判定病情合理開方,做到藥到病除。其實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亦是如此,當我們把中醫的“四診”法運用與我們的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望其形,聞其聲,問其惑,切其因”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創設高效課堂。
一、“望”其形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創設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因此,關注學生的課堂中的個體差異和需求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有時我們會在課堂上強調學生“坐好、注意聽”,其實即使學生坐好了、安靜了,也不等于他們就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因為這時候你會發現有些孩子的眼睛是沒有靈氣的,他們跟你不能達到眼神的交流、心靈的共鳴。反而有些孩子未必坐得筆直,甚至忘乎所以,他們卻敢講敢說,熱情參與進來,這時候恰恰是學生的思維最放松,最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的最佳狀態,如果你覺得學生有些過分了,只要一個小小的眼神的提醒讓孩子收斂到合理的狀態。通過“望其形”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態,及時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良的上課行為,對于表現好的孩子給予及時中肯的表揚,其實你會發現孩子們很容易受感染,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小幽默,一個小手勢,都可能讓孩子們樂開花。
二、“聞”其聲
聞即聽。傾聽,讓孩子學會傾聽,同時老師也需要耐心地傾聽。我們經常聽到這樣抱怨:怎么我都講過很多遍了,你們還是不會呢?你們到底是哪里不會呢?課堂上也曾經出現這樣的狀況,老師自己喋喋不休地說上整整一節課,講得口干舌燥,卻很少靜靜地傾聽學生的發言。沒有了傾聽,我們無法了解學生在想什么渴望什么,不但造成了師生關系的疏遠,還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樣的教法導致了孩子們在課堂上喪失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喪失了課堂中主體地位。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做一個條理清晰的授課者,還必須做一個反應敏捷的傾聽者。傾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聽,而是全神貫注地聽;聽的同時還要分析思考,辨別理解;同時還要察言觀色,用目光與發言的學生進行交流,眼神的關注、點頭微笑,表示“我在仔細聽”,表示對孩子的尊重和欣賞。
例如,旅行社推出“××風景區一日游”的兩種出游價格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兒童每人60元;方案二團體5人以上每人100元。1.成人6人,兒童4人,怎樣購票合算?2.成人4人,兒童6人,怎樣購票合算?學生都很認真的算出了兩種方案并做了比較得出結論。其中有一個平時成績不怎么樣的孩子又舉手。我問他你還有更好的方法嗎?那個孩子說:“老師這種問題其實很好解決,我們只要看看出游的人是孩子居多還是大人居多,如果孩子居多我們就選擇買個人票也就是成人買成人票,兒童買兒童票,如果成人居多那我們就買團體票比較合算。”孩子一語道破天機,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我和同學們耐心地聽完了這個孩子的解釋并送給他熱烈的掌聲,那孩子的眼里頓時綻放出異樣的光彩。這就是傾聽的魅力。
三、“問”其惑
數學教學問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的提出應合理準確、答案明確,要有鮮明的科學性。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班里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利用已有的知識,合理地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前后關聯的問題,才能使我們的提問達到預期的目的。更要關注問題設置的坡度、難度,符合學生的思考習慣和心理需求,盡量使每一問題都能使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既給學生以成功的喜悅,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拋出問題“為什么我們的汽車輪子都是圓的?”、“為什么下水道的井蓋也要做成圓形的,這里面有什么秘密嗎?”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分別用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等學過的圖形去做孩子喜愛的汽車輪子,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會因為走不動或者不穩當的輪子感到好玩,同時深刻體會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法取代的作用。這樣的問題讓抽象的知識變得有趣起來,數學課堂變得不再枯燥,也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能夠讓學生更加樂于參與討論。
四、“切”其因
中醫的切是指給病人切脈,診斷病情,好對癥下藥。在我們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對學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把握學生的“脈搏”,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個體差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它是我們教學中日益突出的問題。如何在課堂中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又使每一個孩子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有所收獲呢?有時候一節課熱熱鬧鬧,看似孩子都參與了,但是后進生吃不下,尖子生吃不飽,這是常事。沒有讓不同層次的孩子都學有所得,就不算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在教學問題設計上,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比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這一定律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1.算式3+2和2+3的結果一樣嗎?29+18和18+29呢?你發現了什么?2.三個數相加可以交換位置進行運算嗎?結果一樣嗎?四個加數呢?你發現了什么?3.你覺得我們學習加法交換律有什么用嗎?你能舉例說說嗎?問題的層層深入,層層分析,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即使到最后學困生不能完成所有的問題,也能夠在尖子生的帶動下獲得探究結果,收獲必要的基礎知識。在課堂互動交流時,老師可先讓學困生說說想法,讓中等生補充糾錯,最后讓尖子生總結概括,這樣的課堂互動有利于避免了學困生過分依賴別人,而優生因為不能參與而放棄,產生干脆不舉手的抵觸心理。
參考文獻
[1]季敏霞.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教研版),2010(4).
[2]魏莉.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3]王軍,梁紅波,鄭軼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A].來自教育一線的報告——黑龍江省教育學會“十一五”優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