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琦
【摘? ? 要】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地講,或者通過翻譯課文內容來強化學生的英語學習,并通過書面考試的形式對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行檢測,但是口語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得不到體現。
【關鍵詞】初中英語? 口語訓練?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113
口語教學在初中英語課改中被提上日程是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現在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國家之間的交流在各行各業都占據了重要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和實踐水平是我國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但是以往的英語教學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局限,教師與學生都是重視“聽”、“讀”、“寫”能力,而對于口語能力要求不高。由此導致學生一開始就沒有養成好的語言習慣,很普遍的現象就是一旦學生進入大學,英語能力驟然下降,這就是沒有說英語、用英語的習慣導致的。在這種狀況下如何順利推進英語口語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互動口語教學的特點
1.采用輕松多樣的教學組織方式。其目的在于營造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對于我國教師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英語口語課堂上,教室可以是“表演”室、可以是“聊天”室、也可以是“辯論”室和“采訪”室。在輕松氛圍中,學生練習口語才沒有壓力,學生參與口語活動才會有積極性,才會動起來。
2.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思想。首先,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而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和支持者,避免了“一言堂”單一傳授知識的現象。其次,盡管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但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一方面,教師在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中,要運用激勵機制,對在練習中表現好的或較好的同學給予適當的表揚或肯定。這樣,學生的情緒會更高、更愉快、便會主動參加教師安排的口語練習活動。
3.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課堂時間向學生介紹豐富的語言材料。教師備課要做到精心、充分。課堂上需要的材料,如書面材料、圖片、卡片、幻燈片、光碟等,要在上課前準備好。口語練習中可能用到的詞匯、句型要準備充分,詳細地記在教案上或寫在幻燈片上。必要時可以展示給學生,供他們參考使用。
二、堅持師生互動,靈活教學,強化口語訓練
口語訓練是英語口語教學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平時的口語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活動,采用新穎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有計劃地設計大量的、高密度的口語訓練,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我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以下幾種形式的訓練方法。
一是背誦的形式。不背誦就沒有積累,沒有詞匯和句子結構的積累,要想說英語是不可能的。可以選擇學生喜歡的材料背誦朗讀,也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口頭復述較長的課文;二是游戲的形式。初中學生年齡小、玩心重,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游戲,讓學生在忘我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口語。如為了激發學生記憶英語單詞的積極性,在檢查單詞時采用“傳鈴鐺”的方法,老師喊“start”,學生開始傳鈴鐺,當聽到“stop”,手里有鈴鐺的同學就根據屏幕上的釋義說出單詞,不能回答的同學就得受懲罰,即表演一個節目,如唱英文歌曲、說英文諺語等,為了自己的“面子”,學生都很認真地記憶;三是競賽的形式。在學習活動中,可采用競賽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式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小組形式。如把班內同學分兩組,在黑板上畫兩棵樹,分別歸這兩組同學所有,答對一題,就可以為本組獲得一個蘋果,下課之前評出優勝組;四是猜謎的形式。在口語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組織一些猜謎活動,可以大大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五是討論的形式。通過小組辯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反應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尊重和張揚。在討論前,教師設定目標,并讓學生明確目標,以便讓討論始終圍繞要操練的內容和目標進行;六是講故事的形式。先讓學生閱讀故事或聽故事,然后簡潔地概括故事,或自己編故事。此外,還可以開展一些類似“故事接龍”等游戲,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水平,令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開口說英語;七是看圖說話的形式。通過設計卡片、圖畫和描述信息等任務,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八是多媒體形式。老師可以像導演一樣,運用多媒體提供的豐富材料和強大功能,為學生創設一些形象逼真、生動有趣、與現實生活相仿的教學情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其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有話可說,并通過交流和合作,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三、問題循序漸進,隨堂調整拓展
教師應以學生的原有水平為基礎,從易到難地設計問句。在課堂教學時,問題難度循序漸進,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層次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隨著問題難度的提升而不斷上升。不僅如此,難度較小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為那些英語水平較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對課堂中比較穩定的情況進行預設,充分估計學生可能作出的各種反應,并想好可能使用的應對策略。同時,教師也應關注可能發生變化的因素,根據師生需求及時對問題作出調整。問句按照由易到難的次序事先排好,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隨時調用難度適宜的問句。對于難度較大的問句,教師可將其分解為若干連續性的小問題,以減小問題的難度,以防學生無法作出反應。教師也可事先準備幾個開放性的問題,以備不時之需。除了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時刻注意觀察課堂,不可忽視教學互動過程中生成的潛在教學資源與目標。為了實現真實有效的互動,教師有必要對問題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
通過以上的詳細論述,我們發現初中英語的口語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其主體性的建立,調動一切教學手段激發其信心和勇氣,使“要我說”變成“我要說”,在真實的交流場景中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把用英語交流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其內在需求的產物,從而養成良好的口語習慣,切實發揮英語的交流功能。
參考文獻
[1]黃銀廣.淺談初中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育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113.
[2]王永紅.淺談初中英語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N].發展導報,2018-11-27(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