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勤
【摘? ? 要】綜合性學習是當前小學教學改革中的熱點和難點,綜合性學習是知識之間的綜合,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綜合,獲取直接知識與間接知識的綜合,所以其價值在于培養學生主動求知、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提高小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綜合性學習? 小組合作?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150
小組合作即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新課程課標》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師生單向交流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互補互促中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形式。綜合性學習是知識之間的綜合,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綜合,獲取直接知識與間接知識的綜合,所以其價值在于培養學生主動求知、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小組合作,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它是一種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師生單向交流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形式。同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習討論,師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學習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協作,能力和思考表達等綜合素質的提高;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斷,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從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我國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始于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此項研究上已研究出現一些具有建設意義的理論成果。如今,國內已總結出了許多合作學習理論,合作學習實踐層面上的具體研究還不夠完善,通過調查當前小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1.過于強調合作的形式,學習形式單一。2.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或合作的任務缺乏挑戰性。3.忽略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地位。4.忽視了對學生合作習慣和良好個性的培養。5.合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所以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的學習效率。
一、小組構建要具備“合理性”“科學性”
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首先要組建小組,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時應當注意小組成員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教師要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進行分析了解,才能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從而將一個班級組建成若干個學習能力均勻的合作學習小組。這樣結構化的小組合作有利于組內成員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又便于開展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發掘小組群體智慧,實現優勢互補。
二、小組成員分工合理、明確,并注重角色轉換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學生無所事事,其重要原因就是分工不明確。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使每個成員都擔當特定的角色,并且讓每個角色都是不可替代的,要充分體現“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則,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每個小組應設立小組長、資料員、記錄員、匯報員等角色。同時因為合作學習需要多樣性,為了使學生能有機會扮演更多角色,豐富角色體驗,不斷強化他們的交往意識和角色規范,為了增強學生溝通理解和合作等社交技能,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態度,形成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必須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角色互換,而不同成員間的信息互換可以激發更多的觀點,使全組成員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
三、小組“合作能力”的培養
“合作能力”,就是讓所有學生都知道,假如每一個小組都要作出好成績的話,小組里面每一個人不但要做好本職的工作,還必須關心小組里面其他人的工作。“合作能力”的培養,可以是分階段的。
1.正確、合理把握“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生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之上,否則討論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即在“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式深入課堂的同時,不要出現“合作學習呑并獨立學習”的現象,學生的學習遵循著“獨立學習——生成問題——合作交流——獲得結論”的過程。認識到“獨立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合作學習”是“獨立學習”的深化。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認識、思想和觀點,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層次的交流,只有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交互作用,學生的學習狀態才會呈螺旋上升。
2.教學中有機組織學生合作。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所以小組合作學習應與有效的接受式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學生只有能自覺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學習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所以“合作學習”即學生在一起共同學習,并對自己和同伴的學習負責,因此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向學生明確必須承擔的責任,即在組織合作中,學習不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這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并掌握一定的合作規則。1.學會表達。2.學會傾聽。3.學會思考。4.學會辯論。5.學會互助。6.學會寬容。7.學會欣賞。8.學會相處。組員之間要大膽思考,積極創新,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形成技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走向成功。
四、小組合作評價要多元化
小組合作評價它滲透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它是對學生所表現出的種種信息進行處理的過程和即時的評估,它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種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的“過程性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組評價評價作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的一種及時、有效的方式而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及時、準確、積極、有效的評價方式,不僅對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同時也對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更能高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得課堂生動、活潑。所以做好合作過程的多元評定教師的評價要體現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1.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互評。2.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也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注重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3.重視口頭評價與形象評價相結合,教師應掌握好課堂評價的杠桿,如用一句真誠的話表揚,用一個贊許的目光贊許,用一個親切的動作,用一個真誠的微笑等,還可用等級和評分等多種方式對合作小組進行鼓勵。
總之,在大力倡導“高效課堂”的今天,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環境,呼喚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真正做到課堂上以學生發展為本,不斷去完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合作學習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真正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小學新課程標準》.
[2]向園園、李經天《緘默知識視域下中小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期刊《教學與管理》2016(6):94-97.
[3]赫東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調控研究》.期刊《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1).
[4]馬美紅《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設計思路探討》.期刊《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1):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