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梅
【摘 ? ?要】美術作為初中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在陶冶學生情操,進行美學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中我想從學科素養構建的角度探討初中美術的教學策略,研究如何在初中教育過程中發揮美術的學科價值。
【關鍵詞】初中美術 ?學科素養 ?素質教育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3.110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方面都和普通考試類學科有著根本性的差別。一方面,從應試角度來看,語數外等考試型學科是考試的必考科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以教學大綱的要求為主,教學內容緊緊圍繞考綱展開,內容的拓展具有針對性和范圍性;而對于美術來說,其作為音體美等藝術型學科的組成部分,在絕大多數普通學校的考試中都不做具體的成績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受到的知識約束較小,教師教學的范圍邊界性模糊,也就更能夠給教師多樣化的教學帶來較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從人才培養角度來看,應試學科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知識素養為基準,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和學科思維的塑造;而美術學科教學則以審美教育為主,重點在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和心理,啟發學生的審美意識,從而構建學生的審美能力,喚醒學生的審美情趣為主。所以相對于知識類學科教學來說,美術在完善人、提升人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們應當如何利用美術的這一特性,做好學科教學呢?
當前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各學科教學的中心要求。對于初中美術來說,其基礎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美術作品達到凈化學生心靈,塑造學生健康心理的目的,所以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都較為寬泛,基本針對培養學生基礎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為中心。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說,在眾多應試學科中以美術為代表的藝術類學科,基本起著調劑學生學習節奏,放松學生身心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要秉承著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應試型學科呈現教學配合狀態,充分發揮美術美育的學科優勢,帶給學生心靈上的愉悅和放松,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境界上的提升,以更好的狀態去迎接每一天的學習挑戰。那么本文中我就結合新時期的美術教學現狀,結合新的教學模式談談如何做好初中美術教學工作,如何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
一、構建人文情境,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美術用作品反映人文與歷史,體現出時代的特性,更蘊含有民族性。所以我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將美術和時代、地域甚至是民俗風情聯系在一起,探究作者創作背后所制成的人文環境,從作者的生活閱歷中感受美術的人文之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首先,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構建人文情景,對學生開展人文教育,包含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歷史與民族的精神。例如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帶著學生通過作品去探究創作背后的故事,回溯作者所處時代的人文歷史,了解當時時代的特性,進而結合作者的生平閱歷,了解美術作品中、色彩、元素所蘊含的人文信息、飽滿情感,從而構建起作者和學生之間精神共鳴的橋梁,用作者優秀精神陶冶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對于生活各方面的熱愛,構建學生儒雅的精神世界。
其次,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尋古”情景的設置,如帶領學生針對“石雕”進行探究,尋找不同風格的石雕作品,展示不同石雕體裁所呈現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而帶領學生了解歷史、了解民族,喚醒學生的歸屬感。尤其是在學習我國作家的美術作品,或者和中華民族相關美術作品時,讓學生結合美術作品去了解時代背景和創作故事,一定程度上推動學生主動了解每一幅畫作的寓意,并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感受五千年歷史與文明的傳承,從而塑造學生對于歷史的認同感,對于民族的歸屬感,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作品的珍貴性,樹立保護文物古跡的意識。
二、實現教學拓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美術教材中所蘊含的美術作品,都是在精挑細選的基礎上培養,照著既定的審美目標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符合學生的審美認知和審美能力構建需求。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還要以教材呈現作品為基礎,進行不定向的拓展,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利用好課本教材中給出的圖片。本身初中階段美術課就是以欣賞課為主導,所以在美術課上,我們先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素養,規劃好不同課程的教學目標,然后將圖片進行分門別類,可以按照時代劃分、主題劃分等,還可以按照作品的繪畫手法劃分,通過內容與技巧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畫作的特點,在對比中培養學生對于抽象、具象、意象等不同類型作品的鑒賞能力,并在不同畫作的鑒賞中完成學生個性和人格的陶冶。其次,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不用局限于教材內容,反而是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適當拓展,從而兼顧學生興趣的激發和潛力的挖掘。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初中生對于具象化情有獨鐘,很少會喜歡欣賞抽象的畫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投其所好”,利用油畫、漫畫等作品構建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在這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三、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審美教育最終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當然對初中生來說并不需要培養其專業的審美思維和技巧,而是培養學生對于作品內容,如色彩、主題等方面最基本的審美能力。首先,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美術課堂來說,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而美術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需要的是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所以美術教學過程中更加強調學生的審美個性化,通過作品探究,讓學生主動發表感想,交流想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審美思維和層次,還能循序漸進的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其次,初中美術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實踐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審美能力。從審美到基礎的美學創造也是審美能力培養的一部分。通過課外實踐,如欣賞古建建筑,觀看不同風格的畫展等,開拓學生眼界,讓學生在多看、多思的過程中形成個性化審美意識和能力。
總之,培養初中生的美術學科素養,我們要深入貫徹素質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能力和需求出發,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實際打磨出適合初中生的課堂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在掌握對應審美技能的同時,構建起基礎的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振農.淺談如何通過美術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J].教育藝術,2017(9):11-11.
[2]胡惠中.如何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素養[J].學子(理論版),2013(3):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