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少鋒
【摘? ? 要】傳統教育中的語文教學通常注重知識傳輸,技巧講解,反而忽視了學生思維的建立和審美能力的養成。本文中我想從深度教學的角度談談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并結合當前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思想和理念,談談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深度教學? 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0.158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感性”學科,所謂的“感性”主要是指語文所包含的內容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更加注重學生的感受,審美、情感理解等方面。因為,從學科構成來說,語文知識的呈現是以文章為載體,從宏觀角度來講,就是依托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粹,結合不同時期的人才培養需求,進行片段精華的呈現,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文學性思維能力、語言和情感鑒賞能力等。但從現代語文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感性”,對于學生文學性思維的構建也存在不成熟性。尤其是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體制下,為適應當時時代快節奏培養理論性人才的需求,學校教育為“應試”馬首是瞻,唯考試成績論成敗,所以不僅僅是語文,各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陷入了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和技巧,輕思維和能力的誤區,進而在長久的教學循環中導致學生成績高能力低的教學現狀。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發展開始強調人才培養的綜合性,即“一專多能”,所以考試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的教學實際,素質教育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注重學生思維和能力塑造的教學理念逐步成為當前的核心理念,一切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都源于此,語文也不例外。
本文中我選擇探究的是小學階段語文的深度教學,之所以選擇探究這一課題,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傳統語文教學中,受到應試思想影響的教師更加注重純粹理論知識的傳輸和做題技巧的講解,反而忽視學生思維的構建和能力的塑造,這就導致學生考試分數很高,但在實際語文相關內容學習方面,尤其是閱讀和寫作等需要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創新的文學模塊出現能力缺失,長此以往對于學生長久的語文素養構建不利;二是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學習的關鍵時期,也是語文學科打基礎的部分,小學語文先從字詞教學開始一步步增加文章閱讀和寫作的篇幅,致力于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和對應能力構建,所以更需要從源頭入手去深化學生思維,構建學生能力,從而為未來學生語文素養的構建奠定基礎。下文就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結合素質教育提出的新型教學理念,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關于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深化語文知識教學,課內課外一手抓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毙W階段就是萬丈高樓的平地建立地基的階段,所以這一時期學生所構建出的知識基礎,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語言和文學思維、學習能力就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語文學習是事倍功半還是事半功倍。所以我們在小學階段就要做到深度教學,深化語文知識教學。
首先,在語言學習方面,我們要從最基礎的字詞入手,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例如在字詞教學過程中,不僅僅給學生講解清楚課本上所規定的字詞,還要結合日常生活給學生拓展常用字的多種組詞,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同音異形字、多音字等形成一個對應的思維聯系“鏈條”,培養學生在字詞學習方面的連帶記憶能力。另外,還可以結合字詞結構本身,培養學生的筆畫、字音規范性,讓學生從最基礎的內容入手構建起良好的習慣和能力。
其次,從文學教學方面來說,我們可以以課本文章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初步文章理解能力,尤其是語言分析和情感體悟能力。小學語文所涉及的文學內容較為直觀和簡單,且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但內容的簡單不代表學生在理解方面也“簡單”,反而在文章講解過程中,我們要結合自身的專業素養找到每篇文章重要的情感點、語言點,進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深入理解、正確理解。
二、注重思維培養,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很容易受到環境或者他人的影響,而語文又是一門需要學生發散思維的學科,尤其依賴場景和環境帶來的氛圍影響。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給學生思維的塑造提供充分的條件。
首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給學生營造活躍的、自由的課堂氛圍。小學生由于社會閱歷較少,所以規則意識淺薄,愛玩愛鬧是天性使然,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適合太過嚴肅和沉悶的環境。需要我們在一開始順應其性格特點,營造活躍的課堂,讓學生在心理上感受到愉悅性,進而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打開思路,建立自信,主動參與日常交流與討論。
其次,在語文課堂上,我們還要塑造民主的、平等的氛圍。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表達欲望強烈,且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認同,而語文知識,尤其是文學方面的內容基本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日常教學需要建立在師生互動和教學啟發之上,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提問等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正確想法,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主動思考,主動發散的意識,一步步塑造學生的思維。
三、拓展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與文明精粹的融合,所以從深度教學的角度來說,小學階段我們可以從基礎方面拓展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素養。
首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意義”與“價值”的教學,深入挖掘教材,從文學內容出發,挖掘其背后所代表的的價值觀、情感、思想、道德等,給予學生心靈上的陶冶和滋潤,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也更多地了解中華文明,實現學生知識視野的開闊。
其次,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挖掘學生某一方面的潛力,語文知識詳細劃分可以分為基礎字詞、閱讀、寫作等多個方面,某些學生可能在某一方面能力突出,那么我們就可以針對某一方面實現因材施教,從而放大學生的優點,挖掘學生潛力,促進學生能力的深度發展。
總之,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要從源頭入手實現深度教學,這里所講的深度并不代表知識的難度,而是在既定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實現學生思維和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起對應的文學素養,從而為未來更輕松地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孫信湘.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的實踐探究[J].小學生(下旬刊),2017(3).
[2]王鐘,王道福.小學語文深度教學需要審視價值取向[J].新課程(上),2017(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