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霖
內容摘要:動詞性成分連用可形成多種句法關系,較難區分的是連動式和狀中式。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運用認知語言學原型范疇理論,借助北大CCL語料庫,從形式和意義兩方面對連動式和狀中式進行考察,分析易混淆的地方,以求在二者界定問題上能有更系統、更清晰認識。
關鍵詞:連動式 狀中式 對比 原型范疇理論
一.引言
漢語具有明顯的動詞中心(verb-centered)特點,動詞連用是極具特色的語言現象,可形成連動式、狀中式、動補式、動賓式等多種句法關系。由于漢語缺乏屈折變化,動詞連用形式結構類型區分難度較大,尤以連動式和狀中式最易混淆。已有學者對漢語言狀中式和連動式進行了甄別。但因研究角度不同,區分二者的細致程度及結論不盡相同。本文試圖運用原型范疇理論對連動式和狀中式界定問題作些探討,從形式、語義關系、動詞性質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著重探討二者易混淆之處,以推動連動式和狀中式更客觀的界定與區分。本文語料主要來自北大CCL語料庫。為便于敘述,涉及的動詞表述用V等替代,“V1”代表前項動詞語,“V2”代表后項動詞語,V1P、V2P代表動詞性結構。
二.相關研究綜述
兩個以上動詞或動詞性詞組連用陳述同一主語,構成連動結構。動詞或動詞性詞組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構成狀中結構。[1]目前,學界對連動結構和狀中結構的研究主要在兩方面。
1.連動式和狀中式的界定
動詞連用的連動式和狀中式的界定,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動詞不能作狀語,把狀中式視為連動式。(曾祥明,1984)另一觀點主張取消連動式,把連動式視為狀中式。(張靜,1977)然而,連動式和狀中式是客觀存在的漢語語法現象,上述觀點與漢語使用實際不盡一致。第三種觀點認為,狀中式和連動式存在一定界限。但當前的研究對此界限仍說法不一,尚無定論。
2.連動式和狀中式的區分
從形式上,連動式和狀中式的“V1+V2”、“V1+著+V2”結構區分難度較大。對于“V1+V2”結構,孫德金(1997)認為“出去關門”是狀中式,前一動作表示后一動作的時間;張琬(2013)認為“出去關門”是連動式,兩個動作按時間順序先后發生?!癡1+著+V2”結構歸屬爭議更大。殷煥先(1954)將此結構排除在連動式外;唐吉辰(1982)將“躺著休息”歸為狀中式;鄭崇仁(1991)認為“笑著說”是狀中式,“著”是動詞狀語的形態標志,且表示動詞的持續性;丁聲樹(1999)認為“吃著談”等帶“著”結構是連動式,“著”表示兩動作同時進行。
從語義角度,學界爭論焦點在于:V1表示動作行為V2的方式、方法或狀態時,“V1+著+V2”是連動式還是狀中式。趙元任(1979)把 “張著嘴大笑”、呂叔湘(1980)將“坐著講”等V1表示V2方式的動詞連用歸為連動式;藺璜(1983)認為“笑著說”是狀中式,“笑”表示“說”的方式或狀態。
三.原型范疇理論
范疇是一組擁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組成的集合。經典范疇理論認為,范疇有明確邊界,所有成員無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原型范疇理論認為,原型是范疇的典型成員,位于范疇中心,是成員中最典型的例子。非典型成員根據與原型相似性程度位于范疇的不同位置。范疇成員位置并不平等,有中心和邊緣之分,邊緣位置的非典型成員易與其它范疇發生聯系。所謂原型范疇,指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疇,即含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的范疇。[2]
原型范疇理論能更好解釋客觀世界中時間、顏色、溫度等呈連續狀態、邊界模糊的事物,適于分析語言學問題。
運用“原型范疇理論”可較好解決連動式和狀中式區分問題。本文認為,動詞連用結構的二項連動式和狀中式都是具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的范疇概念,都有各自的典型成員。二者容易混淆是因為范疇邊界模糊,非典型成員在范疇邊緣存在一定的交界。
四.典型連動式和狀中式
(一)典型連動式
把連動式視為一個范疇,其中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典型成員性質十分穩定,不會混淆為狀中式或其他結構。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認為連動式典型成員有如下特征:
1.形式上
(1)兩個以上動詞或動詞性結構連用;
(2)中間沒有停頓,無關聯詞語。
2.語義上
(1)連用的動詞或動詞性結構除時間順序關系外無其他修飾關系;
(2)前后動詞地位平等,不分主次;
(3)V1、V2是同一對象接連發生的動作行為,V2開始標志著V1動作結束;
(4)V1、V2是人為發出的動作性很強的動詞。
典型連動式的兩個動詞性成分大都動作性很強,讓人聯想到具體的、有典型特征的動作行為,如:吃、走、說、站、坐等。從語義角度,連動式是動作行為的連續,并非動詞的連用。連動式兩個動詞可分別與主語構成主謂關系,成為兩個獨立句子。
3.連動式常見變體形式
(1)“V1P+V2P”結構
連動式中V1或V2常會帶賓語或補語,表示兩個完整動作行為,構成“V1P+V2P”結構。如“回學校參加考試;去圖書館看報紙”。
(2)“V1+ V2P”結構
該結構也是連動式常見結構。前動詞不帶賓語,后動詞帶賓語。V1多是“來”“去”這類動詞;連動式前動部分一般要帶賓語或補語,或時態標志詞“著”、“了”、“過”等。如“去做事”、“來上班”。
(3)“V1P+V2”結構
該結構前動詞帶賓語,后動詞不帶賓語。V1、V2都表示明確、可感動作,動作性較強,時間上先后發生。如“打開窗戶呼吸;燒水喝”。
4.連動式常見語義關系
典型連動式V1、V2表示的動作行為有時間順序關系,可進入“V1之后V2”的表述框架。這類語義關系的動詞連用是最典型連動式,除表示動作先后外無其他語義關系。如:他接過照片看了一下。
此外,一些連動式V1、V2除時間順序關系外,還有其他語義關系。
(1)V1進行時出現V2
這類語義關系的連動式往往構成“V1著V1著+V2P”結構,表示V1先發生,持續過程出現新情況、新狀態V2。如“想著想著笑了起來;說著說著流下了眼淚”。
(2)V2表示V1的目的
V1動作性不強,而動詞語法屬性明確,沒有明顯修飾功能。如“盼著回家;準備著迎接勝利”。
(3)V1、V2正反說明,相互補充
V1、V2動作同時發生,從正反兩方面表述同一動作行為,互為補充,有強調作用。如“放著不用;站著不動”。
(4)無實際動作發生
V1、V2的動作行為較抽象,無實際動作發生。但因V1、V2按時間順序敘述兩件事,通常不會誤認為是其他結構。
(二)典型狀中式
把狀中式視為一個范疇,其典型成員特征有:
1.形式上
動詞連用結構中有“地”,或可插入“地”。
2.語義上
①V1、V2語義上具有修飾和被修飾關系;
②語義重心在V2上,V1是修飾成分,去掉V1不影響句子成立;
③V1是抽象義動詞,動作性不強。
3.狀中式常見變體形式
(1)“V1+地+V2”結構
“V1+地+V2”結構指動詞帶“地”充當狀語修飾動詞的結構。[3]由于作狀語不是動詞主要功能,故動詞作狀語常要帶形式標記的助動詞“地”,以凸顯狀語的修飾限制性。如“拼命地干活;使勁地甩手”。
(2)“V1+而+V2”結構
“而”在此相當于“地”,是比較書面語的連詞。漢語韻律特點突出,音節講究節奏平穩對稱。這類結構狀中式的V1多是雙音節動詞,連詞“而”是為了保持語音段落兩兩對稱,V2通常只能是單音節動詞。如“奔騰而出”,“盤旋而上”。
4.狀中式常見語義關系
(1)V1表示變化、過程
這類動詞較特殊,V1語義都暗含著一個變化。如:“他們補辦了婚禮;乘客換乘了飛機”中的“補辦”、“換乘”分別表示“原來沒有辦”和“之前乘的不是飛機”。語義中心在第二個動詞“辦”、“乘”上,前動詞表示后動詞變化過程。
(2)V1表示情感、態度
V1多是表示心理活動的雙音節動詞。如“感激、擔憂、后悔、同情”等。V1、V2間一般加上形式標記“地”,以保持音節整齊對稱,突出狀語的修飾性。
(3)V1表示程度
V1表示V2動作程度加深、加重時,通常表示動作者發出動作行為時的情態、努力程度等,V1、V2間一般可加形態標記“地”。如“拼命(地)掙扎;使勁(地)敲門”。
(4)V1表示結果
V1是動作義較弱、抽象義較強的動詞,對后一動詞性結構有修飾作用,語義上表示動作V2發生的結果,V1、V2沒有時間先后順序,不易混淆為連動式。如“勝利完成任務;超額完成任務”中“勝利”和“超額”即為V1所用的動詞。
(三)典型連動式和狀中式差異分析
典型連動式和典型狀中式分別位于兩個范疇中心,是范疇的典型成員。主要區別在于:
形式上,連動式有多項動詞或動詞性結構連用,狀中式只能有兩個動詞連用;語義上,連動式V1、V2 有時間順序關系,狀中式V1對V2有修飾限制關系;連動式動詞地位平等,狀中式語義重心在后一動詞;連動式V1、V2多是動作性很強的動詞,狀中式V1、V2多是動作性弱,抽象性強的動詞。
典型連動式除時間順序關系外,還有動作同時發生的情況,這類語義關系連動式V1、V2動作性較強,不存在修飾與被修飾關系,不會混淆為狀中式;語義上無實際動作發生的連動式雖前后動詞性成分表示的不是實際動作,但V1、V2是兩個連續發生、時間上有先后順序的事件,不會混淆為其他結構。典型狀中式“V1+而+V2”結構中“而”的作用相當于“地”,但多為固定用法,“而”不能換為“地”,且V1、V2有明顯修飾關系,也不會混淆為其他結構。
五.邊緣型連動式與狀中式分析
(一)邊緣型連動式與狀中式形式分析
在形式上,學界對“V1+著+V2”和“V1+V2”結構是連動式還是狀中式爭議較大。
1.“V1+著+V2”結構
連動式和狀中式都有“V1+著+V2”結構,二者極易混淆。如“留著吃、存著錢買房”中“留著吃”的“留”、“吃”和“存著買房”的“存”、“買房”都是時間上先后發生的兩個動作,只是“吃”表示“留”的目的,“存”和“買房”是并列動作行為,沒有修飾與被修飾關系,因此視為連動式。當V1是表示“留存”類語義動詞時,“V1+著+V2”是連動式。[4]此結構中助詞“著”表示動作V1完成的目的。V1、V2有時間順序關系,前后動詞地位平等。
又如“哭著出去、笑著說、跳著鬧”中“哭”、“笑”、“跳”是修飾部分,沒強調動作義,而是分別表示“出去”、“說”、“鬧”的方式、狀態,語義重心在后一動詞,因此應是狀中式。狀中式“V1+著+V2”結構的“著”突出前后動詞修飾與被修飾關系,充當狀語的形態標記,相當于“地”,表示方式、狀態等語義關系?!爸边€標示時態,表示動作的持續,因此狀中式“V1+著+V2”的V1一般由持續性動詞充當。“著”還能調節結構中音節數量、舒緩語氣。通?!爸辈荒苁÷?,省了可能會改變句子結構,或造成語句不通順。
2.“V1+V2”結構
“V1+V2”是兩個動詞直接連用的結構,由于中間沒有形式標記,難以辨別是連動式還是狀中式。從音節數量看,“V1+V2”可有四種組合:“V1單+V2單”、“V1單+V2雙”、“V1雙+V2單”和“V1雙+V2雙”。本文據不同音節搭配情況對“V1+V2”結構的連動式和狀中式作對比分析。
(1)“V1單+V2單”結構
漢語兩個單音節組成的連動式幾乎都已詞匯化。如:“驗收”是先驗后收,“認領”是先認后領。前后語素有時間順序關系,有典型的連動式特征。
狀中式“V1單+V2單”結構前動詞通常表示后動詞的方式或狀態,前動對后動有修飾作用。如“笑問”、“飛奔”、“換乘”等。兩個單音節動詞連用的狀中式也有詞匯化趨勢,通常當做一個動詞使用。當前動詞動作性較強并與后動詞有時間順序關系時,容易與連動式混淆,如“笑問”是“笑”和“問”兩個動作交替發生。
(2)“V1單+V2雙”結構
“V1單+V2雙”結構在連動式中不太多。V1一般為“來、去”等趨向動詞,動作性較強,前后動詞有時間順序關系。如“來吃飯”是先“來”后“吃飯”,“去學習”是先“去”后“學習”。
狀中式的“V1單+V2雙”結構更不多,其中單音節狀語動詞動作性不強,修飾后一動作行為。
(3)“V1雙+V2單”結構
該結構前后動詞有時間順序關系。V1一般是“進去”“出去”“進來”等趨向動詞,動作性較強,為連動式;若前后動詞有修飾語被修飾的關系,V1動作性弱,不表示具體動作行為,而作為修飾成分修飾后一動詞,則是狀中式。如“過來睡”,“使勁敲”,“公開說”。
(4)“V1雙+V2雙”結構
兩個雙音節動詞連用,連動式和狀中式的“V1+V2”都是最穩定結構。漢語兩個雙音節搭配不僅音節上對稱,且結構穩定,中間和后面可不用助詞調節韻律節奏。如“出去開門”、“生病臥床”、“加速運轉”、“統一調配”中“出去開門”和“生病臥床”前后動詞有先后順序關系,是連動式;“加速運轉”和“統一調配”的前動詞“加速”、“統一”動作性不強,只作為修飾成分修飾后面動詞,是狀中式。
(5)邊緣型連動式與狀中式形式差異小結
韻律語法研究揭示了漢語對音節對稱、音韻和諧的要求。這在“V1+V2”結構連動式和狀中式音節搭配中即有體現。從音節看,“V1單+V2單”結構和“V1雙+V2雙”結構的數量遠比單、雙音節搭配結構要多。“V1單+V2單”結構連動式和狀中式有詞匯化趨勢或已經詞匯化,由兩個單音節詞合為一個雙音節詞。雙音節詞表意完整豐富,“V1雙+V2雙”結構不用副詞、助詞、語氣詞即可表達完整意思,且語句結構完備。該結構音節兩兩對稱、韻律和諧,是 “V1+V2”結構最穩定的搭配。
“V1單+V2雙”和“V1雙+V2單”結構單獨使用較少見。該結構不穩固,表意不如“V1雙+V2雙”結構完整,句中常用助詞、語氣詞或賓語,使音節整齊對稱,表意完備。
以上分析可知,“V1單+V2雙”音節搭配多見于連動式?!癡1雙+V2單”結構是連動式還是狀中式,可從V1、V2語義關系判斷;“V1單+V2單”和“V1雙+V2雙”結構較易混淆,尤其動詞表示實際動作時,結構屬性較難判定。
(二)邊緣型連動式與狀中式語義分析
1.V1表方式或方法
V1語義上表示V2動作進行的方式或方法、情況或狀態時,這類語義關系的動詞連用學界有爭議,多歸為連動式。如:“哭著說、走著去”的“哭”、“走”帶助詞“著”,表示“說”、“去”的方式或方法。在此V1強調某種特定的、區別于其他方式的方式、方法,不強調動作連續。這類動詞連用可歸入“以/用V1的方式/方法V2”表述框架,如“走著去”可表述為“以走的方式去”。當前動詞表方式、方法、手段時,語義中心在后動詞,前動詞對后動詞有修飾限制作用。典型連動式有時間順序,而“哭著說”、“走著去”兩個動作同時進行,時間界限不明確,后一動詞常被視為語義重心?!帮w跑”、“坐等”是“V1+V2”結構,兩個動詞都是單音節,“飛”和“坐”分別表示“跑”和“等”的方式,并非強調動作義。
2.V1表情況或狀態
此類動詞連用結構V1表示V2動作伴隨的情況或狀態,可進入“在V1狀態或情況下V2”表述框架。如“放心走”可進入“在放松狀態下走”的表述框架,“放心”表示“走”的狀態?!肮_發行”可進入“在公開情況下發行”的表述框架,“公開”表示“發行”的情況。
表示狀態或情況的動詞大致分兩種:一種表示動作持續不間斷進行,如“坐、仰、跪、分開、公開、安心、放心”等。此類表狀態詞動作性、持續性較強,給人具象的感受,作狀語修飾動詞時既可表方式又可表狀態。如:“坐等”表示“以坐的方式等”,“坐”的動作發出后,就持續處于“坐”的狀態,無需重復發出此動作。另一種是表示動作反復進行的動詞,如“笑、趕、掙扎”等。如“掙扎前進”中“掙扎”,“笑罵”中“笑”對應表示“前進的狀態”,“笑罵”中“笑”表示“罵”的狀態,“掙扎”和“笑”都是反復進行的動作。
連動式和狀中式都有表示時間的語義關系,較易混淆。如:“租輛車結婚用、有事上班說”的“結婚用”“上班說”可進入“V1的時候V2”的表述框架,即“在結婚時用”、“在上班時說”,V1表示V2動作發生、進行時間和具體動作行為,通常由表示持續動作的動詞充當。V2動作在V1時間段發生,V1突出時間義,不是動作義。鑒于此類語義關系的動詞連用無明確的修飾與被修飾關系,且前一動詞動作性較強,本文將此類動詞連用歸為連動式。
在“提前辦理手續、搶先幫搬東西、優先買張票”表述中,“提前”、“搶先”、“優先”作時間狀語修飾“辦理”、“幫”、“買”的動作,都是時間上比原定早、抽象義較強、動作性較弱,V1對V2有明顯修飾限制作用,二者都不能進入“V1的時候V2”的表述框架,故將此類動詞連用歸為狀中式。
3.V1表原因
邏輯上,原因一般出現在結果之前。當V1表示V2原因時,句子似乎也符合時間順序原則,因此二者易混淆。如“得病臥床”中“得病”、“臥床”時間上先后發生,“得病”是因,“臥床”是果,V1、V2既有時間順序關系,也有因果關系。這類語義關系的動詞連用可進入“ 因為……所以……”的表述框架,本文將此類結構視為連動式。
又如“吹立起來”“負氣離開”的“吹”、“負氣”分別表示“立”、“離開”的原因,作為原因狀語分別修飾“立”、“離開”。V1對V2有明顯修飾限制作用,不能進入“因為……所以……”的表述框架。這類動詞連用的語義關系不具有典型性,隨語言表達需要出現。
結語
從原型范疇視角看,可根據典型成員特征判斷動詞連用結構是典型連動式還是狀中式;若典型成員特征較少,則需對較有區分性的典型成員屬性多方位考察,如形式、語義關系、語義重心、動詞屬性等。
典型連動式V1、V2除時間順序關系外無其他修飾關系,非典型連動式V1、V2時間關系弱化或消失,不再單純表示接連發生的動作,還有別的語義關系,V1產生修飾作用,語義重心傾斜,動詞的主次關系凸顯;[5]典型連動式動詞動作性較強,非典型連動式V1動作性較弱,較抽象,不表示具體動作行為,只擁有一定的修飾功能。非典型連動式有較少典型連動式特征,但會有相鄰范疇的特征,非典型成員處于范疇邊界,容易混淆為其他結構。
二項連動式和狀中式形式相近,都有兩個動詞直接連用和帶助詞“著”情況,動詞位置都有固定性,V1、V2一般不可互換位置,否則造成邏輯混亂或表意不明。這些因素使它們成為兩個相鄰范疇,并存在一定的交界。邊界模糊性導致兩個范疇邊緣成員都有彼此一些特征。
非典型連動式和狀中式易混淆多是因V1、V2動作性較強,語義上V1、V2既有時間上的關系,又有別的語義關系?!癡1+著+V2”結構在連動式和狀中式都是非典型成員,是因為V1、V2兩個動作相伴隨,時間界限不明確,理解上出現輕重之分,前一動詞成為修飾成分。該結構中V1、V2一般由兩個動作性較強動詞充當,故容易被視為兩個動作行為。同理,表方式、狀態義的結構V1、V2動作性都較強,時間界限不明確,前后出現修飾關系,導致它們成為范疇的非典型成員,處于范疇的邊界。
注 釋
[1]涂家琛.以動詞作狀語的狀動結構與連動結構的區別[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1989(6)
[2]鄭銀芳.談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范疇理論[J].中國成人教育,2007(20)
[3]張軍.現代漢語動詞作狀語的主要形式及動因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2014(05)
[4]李向農,張軍.“V著V”結構的意義關系及結構中“V”的語義特征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40(3)
[5]張琬.連動式到狀中式的連續統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3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