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麗
好的語文課散發著濃濃的語文味而且其味悠長!但是目前有的語文課卻淡化甚至丟了語文味,不禁使人憂心忡忡。如何使語文課充滿語文味呢? 我認為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深情導入,引出“語文味”。
好的導語能創設“先聲奪人”的情境,讓教學充滿濃濃情味,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金色花》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冰心有一句寫童年的詩句:‘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童年是天真爛漫的,童年的孩子有無窮的想象力。泰戈爾筆下就有這樣一個孩子,他突發奇想,用純真的童心和奇特的想象表現對母親的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金色花》,認識這個像新月那樣純潔美好、天真爛漫的孩子。”伴隨著優美的導入語,再配合優美的鋼琴曲《媽媽的吻》伴奏音樂,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情境,情感漸漸豐富起來,學習興趣也濃厚起來。
二、 潛心閱覽,讀出“語文味”。
有“語文味”的課堂,應有朗朗的讀書聲。字、詞、句,甚至標點都包含著作者的感情,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去體味文字之美。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閱讀、略讀和瀏覽。”既要“讀”又要“閱”,既要書聲瑯瑯,又需“靜思默想”。因為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于文本之中,浸染于語境之中,才能調動起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才能感悟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語文課可以設計不同要求、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體會,從而在讀中積累語言,習得表達。在教《春》時,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板塊:1、初讀春,理思路。2、再讀春,品語言。3、細讀春,悟感情。在“初讀春”環節,我設計了配樂范讀、齊讀、分段朗讀,通過反復讀使學生掌握輕柔、緩慢的語調,把握充滿喜悅和希望的感情基調。學生通過讀,逐漸把握文章結構:開頭在盼春中到來,最后進入春天的行列,一呼一應,形成了一個“盼春--繪春—贊春”完美整體。在“再讀春”環節,通過講讀繪春的重點語句,品味作者把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描寫得有情有感的語言。在“細讀春”環節,抓住結尾三個句子反復朗讀,從“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總結出作者作者贊美春天、追求美好未來的強烈感情。本課以讀貫穿始終,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到春天的美。
三、品詞析句,詮釋“語文味”。
有語文味的課,要善于通過品評精彩之句品出文章的滋味。在教《紫藤蘿瀑布》時,因為寫作背景年代久遠,學生對紫藤蘿的象征意義很難理解。因此我就設計了抓住文中比喻句和擬人句進行理解,抓住“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臥龍般的枝干,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進行品味,讓學生明白各比喻句之間相互聯系,構成意境, 物我交融,字句之外,包含著深刻的意蘊。接下來繼續抓住有關“十年動亂”的句子反復閱讀品味,“它帶走了這些時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痛楚,那是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但花朵從來都是稀落的,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察顏觀色,試探什么。……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紫藤蘿瀑布是一種象征,美好的事物是遏止不了,也戮殺不滅的,生活的河流必將沖破各種障礙涓涓流動……”最后再抓住“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一句進行理解,讓學生明白“作者從個人的悲痛和歷史的陰霾中解脫出來。悲痛焦慮化為精神的寧靜和前進的動力,‘加快了腳步’,闡述了‘前邊就是更加美好的彼岸’的意蘊。”由此,通過反復品析,意境就出來了。
四、遷移訓練,寫出“語文味”。
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扎實的文字訓練。葉圣陶先生說:“必須注重傾吐他們的積蓄。”但有的學生只注重“積蓄”不注重“傾吐”,缺乏表達;必須在讀寫間系上一根紐帶,使讀寫互相溝通,綠水長流。進行課堂內小練筆,能更好地落實讀寫目標,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學生則運用剛從文中學到的語言形式,去豐富課文內容,通過練筆的方式促進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課文。教師應該挖掘教材多設練筆,拓展習作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學生隨機進行小練筆,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久而久之,材料積累豐富,寫作時就會文思泉涌。我在教阿來的《一滴水經過麗江》時,設計了仿寫訓練。“我們跟隨一滴水,穿越時間隧道,見到了古城的滄桑巨變,領略了麗江的獨特魅力。今天我們也仿照這種擬人寫法,變身一朵云……跨越時空,用二百字左右寫寫我們鄒城的風光吧。”設計此環節在于讓學生在領略本地美的同時,也體會“一滴水”身份的妙處,這樣對自己熟悉的風景、風俗人情更容易寫出真情實感,這樣的寫作訓練,是對本節課創新寫法的遷移運用,“寫”也就落到了實處。
五、斟酌用語,說出“語文味”。
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格外講究。無論是穿針引線的過渡語,還是歸納提煉的總結語,或是拓展語,都要準確、簡潔、生動、鮮明。教師精彩的教學語言可喚醒學生疲憊的思維,激活其沉睡的靈感,引發豐富的聯想,彰顯語文的魅力。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應當時時突顯教師溫情引領的魅力:課堂上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展現自身良好的語文素養,讓整個課堂溫情滿滿;幽默風趣,真誠地答疑解惑,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情風格,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營造具有親和力的教學氛圍,人人參與,平等交流,個性張揚,心情愉悅地接受和創造。我是這樣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余光中《鄉愁》的第三詩節的:“矮矮的墳墓表達了自己對母親、對故土的思念。母親,再也聽不到兒子深情的呼喚,再也無法感受兒子深切的思念之情,這種凄凄的別情,更讓人撕心裂肺。‘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鄉愁之強烈,怎能不震撼人心?讓我們朗讀這一節,讀的時候一定要把這種悲傷的感情讀出來,讀出一種肝腸寸斷的感覺來。”充滿詩意的語言一下子撥動了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動情地朗讀、用心地體會的欲望,教學效果自然就出來了。
六、意味深長,結出“語文味”。
有語文味的課結語很講究語言的藝術。結語說得精彩往往會收到畫龍點睛之功效,增添課堂的語文味。 例如《蒹葭》一課結束時,為激起學生對理想追求的熱情,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伊人”到底是誰?是知音?是戀人?是賢者?是隱士?是理想、功業、前途,不一而足。《蒹葭》不僅是一首愛情戀曲,更是一闕追求者的頌歌。 “這個世界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 “詩和遠方”就是我們心中的“伊人”。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會有目標,有方向,有激情,有動力。在追尋理想的路上,我們熱烈的期盼和追尋著美好,哪怕我們在追尋中悵惘過,失望過,但只要我們不停下腳步,我們的生活就會是充實的,幸福的。因為每一個為理想而奮斗的人,都是幸福的,愿同學們是幸福的。”結束語不僅將詩情畫意表達出來,還將理想的種子撒在了學生的心間,這正是語文課所追求的。
語文課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味道純正,氣韻生動,韻味無窮。語文教師,應義不容辭的使自已的課堂充滿“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