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摘 要:信息技術憑借其資源的豐富性、功能的多樣性、便捷性與高效性而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亦是各行業為適應現代環境做出的轉型升級過程中必得納入的核心因素。其在教育活動的參與將更利于通過對教育規律的契合而實現教育之“教書育人”的本質旨歸。但此預期理想目標的實現需得以“科學正確”為原則,即以兼顧學生、學科與課堂為為前提。本文便就此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設計話題做出分列將學生的參與置于首位、信息技術為課堂服務兩大方面的闡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數學教學 整合
現階段信息技術與多媒體已普遍進駐學科課堂,但在此條件滿足的前提下,卻存在“形式主義”與“泛用濫用”等的過程性缺陷,即使用信息技術只為符合此種由信息技術定義的新型教學方式,而忽略學生實際、教育規律及多樣化的信息技術功能而只進行知識從書本到多媒體的單純照搬或多樣信息資源的呈現等。如此的對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表面整合”不僅無法實現教學目標,還阻礙正常的授課秩序。而真正科學的整合形式則是兼顧學生主體與教學課堂,并以之為前提與方向,具體的兼顧方式則可分別規劃為:課件操作與學生思維同步、引導操作按鈕與合作探究同步;突破重難點以提升課堂效率、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功能以契合不同的課堂需要此二維四者內容。
一.將學生的參與置于首位
學生始終是任何教學模式下的課堂主體,所謂主體,一方面要求教師組織引導的教學活動需得為學生的知識理解與能力提升服務,同時契合學生的理解接收能力;另一方面則要求調動學生自身課堂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構成一個師生雙邊良性互動的過程鏈。對應于信息技術下的數學課堂,便具體表現為:課件操作和學生思維同步、引導操作按鈕與合作探究結合兩方面。
1.課件操作和學生思維同步
在一般性的知識講解過程中,作為課堂教學組織引領者的教師通常作為信息技術工具、也即課件的主要設計與操控者而存在,其操控下的知識信息呈現順序是否符合學生的思維路徑則首先決定著最終的教學效果。這便需要教師依據知識邏輯與學生思維進行課件設計與操控,以在“有序”的前提下,實現高效高質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圓與方程》一節的教學中,在利用多媒體PPT課件講解“圓的方程”部分時,依據我之前的信息呈現順序設計,在第一次點擊鼠標時,只出現“尋找圓中的等量、定量關系,以初步建構等量關系式”的思維啟迪語,而后再一次點擊鼠標出現一個坐落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且標識有圓心與平面上任意一點的圓,待再一次鼠標點擊之后,則將此兩點相連。此時,同學們則具備了充分的思維延展空間,即能夠思索出兩點間距離等于半徑的等量關系。而后,我則呈現出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再之后則是對應的圓心(a,b)與圓上一點(x,y)及其與半徑關系的等量關系式: 與經過最終的變形得出的圓的標準方程。如此,按照教學及學生思維邏輯路徑的信息本身與其出現順序的設計和操控將在有效發揮信息技術高效便捷性作用的同時,引導鍛煉學生思維,深化學生知識理解,此亦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形式之一。
2.引導操作按鈕與合作探究結合
除教師信息技術操作下的學生以靜態的“觀”促理解的主體性發揮方式之外,學生還應切實參與進信息技術工具的操作過程中去,以在達到同樣的促進知識理解目的的同時,習得此種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的技能,這是信息時代學生必得具備的一種素養。且除此之外,新式的數字化媒體與現代社會發展皆要求學生合作探究、表達交流能力的具備,以全面貫徹在“做中學”的理念,培育知識與能力皆健全的現代優秀人才。
例如:在《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一節的教學中,鑒于教室只有一臺計算機的條件限制,我則讓同學們分組前來使用其內的“mathtool”即“數學工具”軟件來進行結合實際按鈕操作的自主學習理解。如點擊“圖像插入”功能,在跳出的對話框中則出現了多類型函數如“冪函數”、“指數函數”等可供選擇,按照要求在選中“三角函數”之后,在此下方則又出現了具體的多類三角函數,如正弦函數、余弦函數等,選中“正弦函數”,則在此上方則出現了對應的函數公式: ,而后再在下方填寫其中字母代表的具體數字,如A為3等,并按需要勾選“話對稱軸”、“標示最值”、“標示零點”、“所有角均按弧度制輸入”的選項等。如此,同學們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體驗通過自主操作帶來的愉悅感與成就感,這里的邏輯化、全面化函數要素的陳列亦能夠促其關注到函數中的每一個細節,從而深化知識理解。在此之后,我則又組織其結合多媒體操作、針對正弦函數的性質話題開展小組探討。如此,同學們的信息技術工具使用操作技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與對具體知識的理解則皆能達到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
二.信息技術為課堂服務
在對學生主體的關照之后,便是對課堂教學本身的回歸,即在需要抓住學生思維與學生實踐這條線索的同時,還需要抓住課堂教學整體這條線索,即關注課程內容的安排本身。結合信息技術,我們則可將此點劃分為:突破重難點以提升課堂效率、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功能以契合不同的課堂需要兩點來述說。
1.突破重難點以提升課堂效率
重難點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關鍵點。在傳統只能依靠教師口授、板書、教材與簡單教具的重難點解析方式下,現代信息技術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圖文聲并茂等的功能相較于此則更使得重難點知識的內核透明化,即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一節的教學中,針對“運用空間想象,快速判斷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此一重難點,為了幫助同學們形成空間想象力,我則利用多媒體向其播放了一段三視圖轉換視頻。視頻中配合有簡單的背景音樂,鏡頭則在視角確定之后進行移動,如視頻頁面上出現文字“俯視圖”,鏡頭便會轉動至實物體頂部,以隨之帶動同學們的視角轉動,進行真正的“俯視”行為。此圖文聲并茂、動靜并存的形式將在極大激發同學們思維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還將在契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成功突破重難點,避免了傳統教學條件短缺而造成的課堂低效的缺漏而大大提升了課堂效率。
2.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功能以契合不同的課堂需要
除卻重難點外,在一般性的按照知識邏輯進行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亦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多媒體平臺的多樣化功能,除卻普遍性的PPT外,還有思維導圖、幾何畫板、制圖制表等工具功能,以在促力現代信息化課堂建構的同時,最大程度上易化學生的知識理解。
例如:在《指數函數》一節的教學中,在講解指數函數單調遞增、遞減性質時,我則利用了幾何畫板工具,分別繪制出了底數當a=2、a=3、a=1/2、a=1/3的圖像。而后,在引導同學們據此做出“當a>1時,底數越大,函數遞增速度越快,圖像越陡;當0 總之,信息技術只有充分結合教育教學的規律與旨歸才可恰當有效地發揮其積極作用,而這里的結合方向則具體表現為對:將學生參與置于首位、服務于課堂此二者,如此,數學學科本身的高度抽象性亦可最大限度上化為具象、得到解構。 參考文獻: 【1】張景中,彭翕成. 深入數學學科的信息技術[J]. 數學教育學報,2009,18(05):1-7. 【2】尚曉青. 論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過程[J]. 電化教育研究,2013,34(01):86-89+96. 【3】中小學數學課程核心內容及其教學的研究"課題組,章建躍. 數學·信息技術·數學教學[J]. 課程·教材·教法,2012,32(12):62-6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