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黎
摘 要:建立學生與時代的認同感與責任感是學校的責任與使命,通過創造性地開展中學生德育教育與紅色教育有利于培養全面人才與拓展學生綜合素質。面對學生紅色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挑戰與困境,以專題班會形式將時代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入青年德育教育工作中,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對中學生的思想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紅色文化、德育教育、路徑、學生主體性
開展紅色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首先,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是中學德育教育的思想價值訴求我國的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長期的革命實踐與建設形成的先進的、具有活力與時代性的文化。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中國紅色文化不斷的傳承與沉淀,成為凝聚中國民族力量和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形態。
其次,傳承紅色革命精神是中學思想教育的時代價值訴求。中國的紅色文化在領導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多種紅色文化精神。其精神品格還包括民族平等、為民謀利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開拓創新等。此外中學群體的理論素養與社會辨識力均有所欠缺。因此我們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旗,樹立青年學生的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其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與理論自信,以紅色文化融入校園生活,激發中學思想教育的活力。
最后,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訴求。我國的素質教育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對其人生觀、社會公德與創造力的培養。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是對學生的挫折教育與自立自強精神的培養,也是鼓勵學生將個人理想與時代相結合,與國家命運和發展道路相結合,以遠大理想作為精神燈塔,以革命精神作為挫折良藥。
中學生紅色教育的路徑建構
武漢城市的歷史淵源與沉淀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學習的素材與案例。在以班會為載體的紅色文化教育中,我班設立了三個主題系列,分別為歷史人物專題、歷史事件專題與時代文化專題。
(一)紅色印記·沉浮歷史
“歷史風云”的紅色專題主要從“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兩個角度切入,更大程度的踐行了知行合一的原則。
首先,專題活動由素拓組同學設計主題活動的第一環節“重走紅色之路”,通過對城市文化資源的分析與解讀,設計合理主題路線,并對人物故居、會館重要文物進行故事整理與講解,展現其永久魅力與時代風采。按照主題內容,我們先后對宋慶齡故居、毛主席舊居以及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八七會議會址和武漢革命博物館進行了尋訪游學。
其次,主題活動由學習組準備人物或景點的歷史事跡,完整呈現歷史經過,并最后以報告的形式與其它小組交流討論。展示交流之后設置答記者問環節,允許其他各組成員以記者或者研究者的身份提問與發言,進行主題發散性拓展。
第三,由文藝組成員組織與主題人物或事跡相關的文藝節目,通過對人物“宋慶齡”“毛澤東”的人物扮演或歷史情節“風云中共五大”等戲劇排演,拓展紅色學習空間。
最后由編輯組整理活動素材與學習材料,從不同視角總結主題活動,完成一份完整的文稿,發布在班級的微信公眾號平臺上。
(二)紅色景觀·風華正茂
在時代文化專題,我班德育教育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關注青年文化的豐富與多重角色。青年文化是對主導文化的表現與延伸甚至是補充,是長期以來在學生工作中被忽略的部分,亟待關注與解讀。迄今為止,我班已舉辦了關于“恰同學少年”、“網絡文學中的民族主義”以及“紅色文化聽視覺研究”三期系列專題。旨在引導學生對“紅色”概念的理解——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主導文化色色彩,更是展現生機、向上與創造力的精神。
首先,專題活動第一環節為“發現的儀式感”,通過對主題的相關內容搜集整理,制作宣傳海報展板。通過搜集不同時期的風華正茂,心懷天下的青年代表幫助學生樹立榜樣意識,培養其開拓精神與堅韌等意志。
其次,主體活動由學習組負責從素材作品中制作“恰同學人物簡介”、“網絡文學的民族意識分析”以及對如何在聽覺和視覺上建構紅色意識形態進行解析與創造。從網絡文學作品和視覺文化出發開啟民族精神與國家意識的成長之旅。活動以學生自選素材如《無問西東》、《恰同學少年》等影視作品或如《明》、《抗日之鐵血軍魂》等網絡小說開啟對紅色文化的探索。
第三,藝術組以朗誦、話劇和歌舞劇等文化形態展示學生對紅色青年文化的理解。
最后編輯組結合主題進行校園采訪并整理相關視頻、文稿材料以新聞稿方式發布在班級微信公眾平臺上。
通過此專題活動解析中學生對網絡文化和主導文化中的青年形象代表的理解、網絡文學中民族意識形態對他們的塑造作用以及紅色文化的視聽審美。該主題活動貼合學生話題,并由學生選擇素材,教師在解讀過程中加以引導,實現學生自我確認青年文化和教師引導學生的認知和信仰的作用。
通過對不同小組的分工與調整,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策劃與學習的目的。由校外的武漢紅色景點基地作為拓展紅色教育空間的第一步,也極大程度的充實了學生們的學習資源,有機融合了學與思、創造性與批判性的教育理念,并在參與的整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紅色文化教育的理念與模式探析
(一)踐行“三位一體”教育理念
2013年清華大學提出了“以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通識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基礎,以多學科的交叉培養為手段,對中國學生薄弱環節——溝通交流、藝術審美與探索勇氣等多個方面進行著力培養。中學階段是學生素質培養、興趣發展最好的階段,通過主題班會和專題活動的組織與策劃便于學生將武漢優質的城市資源、學習資源轉化為青年學生培養的優勢。其中學生對主題內容的深度研究與藝術形式的轉化是對其創造力的極大培養,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的發揮空間,并通過政治、歷史、文化、藝術的交叉學習實現從政治理論、歷史文化、新聞傳播及紅色藝術、交流合作等能力的培養。
(二)實踐開放教育理念與翻轉課堂模式
除了學生的通識知識學習外,建立開放式課堂,以學生作為主導的理念是相應教學改革而形成的新型教學模式。通過改變師生的角色,能夠更好的突出“以人為本”理念和學生的主體性。由于學生自主策劃與組織主題活動因此更能夠清楚地掌握不同環節的重點與難點。學生飽滿的興趣與才能得以開放的環境中得以釋放,并最終實現中學生的德育教育與綜合素質拓展的目的。
(三)探索互聯網教育理念與模式
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是適應教學改革與時代背景的新理念。對互聯網+教育的實踐已經從僅停留在互聯網課堂授課的層面向課堂全部流程參與實現了轉變。在課程的預習、教學和復習階段均有所使用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針對性與效率。在紅色班會主題的組織中,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以宣傳組進行海報與文案設計,吸引同學報名參與,對活動主題進行前期宣傳與預習,激發學生對青年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不同小組的同學采用錄制微視頻的形式對某一紅色文化知識點進行展開解析,其中有“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的歷史紋路”從建筑角度和文物細節入手對歷史主題進行展演。
總之,我們通過“三位一體”的通識教育培養與互聯網+教育的培養模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主題活動的形式,并通過紅色精神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創造精神,為中國優秀革命精神與文化注入青年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斌:《踐行“三位一體”教育理念 全面建設一流人才培養模式》,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2.譚亞群:《紅色教育融入藝術專業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路徑探析》,科技文匯,2018年第4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