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芝
摘 要:在體驗知識以及師生互動等方面的要求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比其他學科要高得多,而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則是提高教學鮮活性、靈活性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文從深度、廣度、效度三方面淺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深度融合的內涵,以及它們的基本標志和實踐路徑。旨在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傳統優勢的基礎上使新媒體技術有效參與教學實踐,提高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
當下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從專業人士到大眾均會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且能夠了解認知。在學科課程中,急需將信息技術作為主體性元素融入教學當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課程對信息技術深度融入的要求更為急切,二者的融合可以使其內涵、機理更能成為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有效推動力。融入新媒體技術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有效增添時代感和吸引力,提高學生政治素養與思想覺悟,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契合點為切入,創新課程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
一、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深度融合的內涵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中指出“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一門有著自身特殊內涵并且能提升學生思想建設課程而言,新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在深度、廣度和效度三個維度對其內涵進行闡述。
(一)從深度闡述其內涵
教學系統的結構性變革,即教學要素深層次重組重塑是深度融合的基本體現。這種重大結構性變革,則需要由先進技術支持,通過技術手段營造出信息化的教學學習環境,將以往以教師為主導中心的舊教學結構改為新的可實現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結構。深度融合體現在信息技術從通過改變教學外部環境為起點,逐步深入改善發展教學條件,將融合進行到教學的內在結構和機制之中。信息技術為教學創造了一個新的教學環境,以一種創新方式循序漸進改變了教學結構。在新的教學方式中,師生的交往模式和主體地位發生了改變,教學思維得到了重塑,恰恰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與理論自信。
(二)從廣度闡述其內涵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必然使思想政治課的各個領域和層次都滲透有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從信息技術中感知到政治思想,體驗到政治價值,這是深度融合的本質要求,也是教學全域性、系統性變革的必然結果。所謂的深度融合不是指信息技術像補丁一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身上東修西補,而是通過從教學各個方面滲透信息化技術和資源,使教學的顯性乃至隱性元素都有顯著的信息化氣息,從而使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變更為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吸引力的新型“體驗型”“建構型”信息化理論課教學。
(三)從效度闡述其內涵
傳統教學一般都具有深層矛盾,而信息技術是化解該矛盾的一個重要手段,根深蒂固的教學矛盾被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所化解,現代教學理念實現路程上的教學障礙和矛盾可通過信息技術的可視化、形象化所化解,擺脫掉教學刻板、抽象的一面,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特點,使學生更加直觀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的思想深度,更容易讓學生接觸認知。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意義建構,以及利用先進移動技術觀察和描述知識建構的復雜過程,更能突出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特有的育人特點。
二、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標志
(一)知識形態“網絡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之后,網絡化知識成為了教學的基本載體。深度融合使知識的形態產生了重大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知識的共享開放,也讓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加利于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創新和交流,在時代背景的更新下不斷完善。在多元文化的傳播手段之下,使得文化和思想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成為現實,思想政治知識的完善更新,可以豐富學生的辯證思維,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教育形態“在線化”
由于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導致教師中心主體角色發生改變,學生由法定的受教育者轉為某些特定時刻特定條件下的教育者。當教育形態開始轉變為在線化時可以促進師生角色的轉變,師生之間可以進行平等交流以及雙向互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的新事物以及理論知識,學生與老師同時進步,共同發展。在線化課程打破了舊模式的局限,增加了老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將學生的學習模式由被動灌輸的舊模式轉變為自我建構的新模式。
(一)學習形態“自組織化”
教育是一種自組織行為,學習形態的自組織化可以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體驗性,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有更大的認同感。思想政治理論領域比較偏向抽象化,而自主性學習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在原有知識背景下,通過合作、選擇和反思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在增添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鮮活性和生活實際性的同時,讓學生自覺在碰撞交流中提升道德與價值的辨別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
(二)思維形態“多維化”
信息技術可以通過跟蹤行為軌跡語言數據以及網絡記錄等從微觀層面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推理和預測學生行為特點。思維形態的多樣化能夠促進教師與學校對學生思想的精準把握,從海量數據中由數據的關聯性和走勢來處理分析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活動。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統計實證思維”成為可能,可以更加貼近學生的內心世界。
三、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
(一)把握好階段特征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深度融合分為信息技術的進入階段、探索階段、融合階段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信息化技術進入教學為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礎,進而加強教學的直觀化使思想政治理論得到形象化理解,到最后滲入到教學的環境營造和交互教學等方面,從根本上提升教學生產力。
(二)把握好突出問題
解決問題是加深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的關鍵途徑,教學設計的完備性和融合性不足,功能發揮的充分性不足,信息技術運用的匹配性不足都是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深度融合的問題所在。信息技術沒有進入到課程教學的核心思維和心理層面中,沒有達到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認識的真正融合。大數據雖然可以描述現象,但卻沒有通過計算而揭示出規律,加之信息化資源的優化和篩選不夠,很多教學資源過度堆積,沒有精準選擇到最為適合的信息技術。
(三)掌握好關鍵環節
深度融合需要進一步明確其教學內涵,明確它作為內在因素組成政治理論認知和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在化解教學矛盾的同時,進一步突出深度融合的現實重點,不再受其產生的異化束縛力量的負面影響,在虛擬技術中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好深度融合每一步關鍵環節,姿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思想和含義。
參考文獻
[1]李梁.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合的若干問題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7(2).
[2]郭海成.新媒體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用及前景——以“雨課堂”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7).
[3]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