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摘要:自新課改推行以來,其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更為廣闊的教學空間和教學理論,特別是為作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新課改浪潮的推進下,在電子信息鋪天蓋地的沖擊下,如何寫好作文,將生活轉化為藝術是語文作文教學的關鍵。本文以新課改的理論為基礎,結合教學實際,融入生活常識,希望能對作文教學有所啟迪。
關鍵詞:新課改、作文教學、生活實際
作文來源于生活,同時使生活變得更有色彩,更具有詩情畫意。作為語文教師,教好學生作文是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尺之一。然而多數學生是怕寫作文,那么造成學生怕作文的問題癥結究竟在哪兒?我認為指導學生作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學生怕寫作文,很多時候是因為無話可說,不知道寫什么好。造成學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學生腦袋空空,尋找素材難。這是所有學生作文的通病。日記雖天天記,可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作文書也是經常看,卻只是覺得里面的故事有趣而已。而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是圍繞著“怎樣寫”去指導學生,卻忽視告訴學生“寫什么”。要學生養成積累素材的好習慣,告訴他們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在生活的海洋中從來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有無數的寫作素材猶如貝殼一樣散落在海灘上,只是我們缺乏發現的慧眼,或是見怪不怪,沒有體悟到那一枚枚小小的貝殼里藏著的真諦,自然就少了見它的驚喜,學生就會產生“怕”“難”的思想,也就“拒絕”寫作了,直至流水帳作文的出現。因此我在評價學生作文時首先的要求是有話可說,內容豐富。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幫他們積累作文素材,我在語文教學中具體有三點做法:一是要求學生寫日記或周記,題材不限,內容可以精悍短小,也可以長篇大論,老師則堅持每周批閱一次,長此以往則會養成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二是要求每月全班每人寫一篇心里話《老師,我想對你說》,該作文體材不限,內容不限,字數不限。但有一點,學生寫的必須是真心話,可以是對某位老師的看法,可以是對班級管理的看法,也可以是對某件事的看法,甚至是某一篇文章的讀后感。學生在完成此作文時往往一揮而就,不乏佳作。三是在黑板的左上角開辟一個“格言警句”專欄,全班同學,輪流值日,每天一則,內容不限,可以是關于做人的,也可以是關于學習的-------,每次課前三分鐘,大家評一評,議一議,說一說。我們美其名曰:熟讀名言警句,升華你我心靈。
另外,建議學校有意識地開展各項課外活動,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正確的閱讀習慣,主動給學生積累可供作文的素材和語言。
二.提煉生活,去偽存真。
生活是復雜的,一篇未經提煉篩選的素材,就如未經過濾的水一樣渾濁,泥沙俱下。藝術是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因此我們必須教會學生明辨是非,提煉生活,去偽存真。多觀察之后還要善于積累材料。比如,建筑房屋需要準備磚瓦,制作時裝需要采集布料。同樣,寫出好文章也就必然要積累材料。
有了素材之后,就要學會提煉素材。但在實際作文中,許多學生作文格調不高。那么,如何讓學生學會辨別提煉素材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非觀。由于中學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對事物認識不到位,社會經驗不足,難免會出現對生活現象判斷的偏差,造成學生思想不純,認識不清。如對父母嚴厲管教的認識有天然的逆反心理,對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認識錯誤理解。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必須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的好壞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必須體現積極向上的社會主流思想,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是孩子成長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個具有良好的善惡是非觀念的人,才能準確的提煉生活素材,才能寫出觀點鮮明、思想健康的作文。
二是教會學生細致觀察,發揮想象。切忌浮光掠影,以至作文時敘述描寫抽象空泛。
觀察事物要細致,否則就難以描寫到位。一位同學在《池塘雨景》中寫道:“池塘的四面圍著一些花草樹木。樹是各種各樣的,一片郁郁蔥蔥。花也是各種各樣的,五彩繽紛。”這段描寫就顯得有些空泛。空間有哪些樹,樹有何特征,有哪些花,這些花的形態和色彩如何,都未能出來。不僅如此,它還未能扣住“雨”字。這都是由于觀察不細導致的。
三是寫作時要融入真情,自主創新。
有的學生寫作時機械模仿,甚至照搬照抄,這樣的文章必然缺乏真情實感,又何來自主創新呢?這種依樣畫葫蘆式的仿作,與抄襲還有多大區別呢?當然,看到報刊上的一篇好文章,以啟發后,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文章來,雖然這樣的文章不免帶有“仿”的痕跡,但對初學寫作的人來說,是值得贊許的。而那種把X或Y代進去的“仿作”,豈不是變成數學游戲了嗎?
真情的文章需要有真心去呵護,一個時常寫作的人,他的生命狀態是積極地、活躍的。唯有融入生命化的寫作,才是具有真情實感、自主創新的寫作,才是生命個體自身通過思考表達,實現自我價值的表現。因此,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融入學生的真情實感。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對升華生活,盡化心靈。
三.升華生活,凈化心靈
有了好的作文素材,如果未經提煉升華,那就如做好的毛坯房未經裝潢一樣,雖有框架房子,卻無法使人住得舒適,更難以產生美感。學生豐富的情感往往表現于言談舉止中,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善于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展示學生的情感,把言行舉止和情感用作文表現出來。在指導學生如何升華作文主旨時,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在要求上,減少對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倡導學生抒寫自己的獨特感受,我寫我心,實現寫作個性化,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放開思維,自由地表達自己思想。
二是在訓練上,要系統規范,循序漸進,注重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同步發展。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實行“快慢作文”。所謂“大處著眼”,即注重作文的整體思維訓練;“小處著手”即分段、分項進行目標訓練,注重語言訓練。具體操作中的“快慢作文”:所謂“快”即老師講授技巧后,學生用快速作文的方式通過片斷作文加以落實;所謂“慢”是指學生在充分掌握了分項訓練的要求后,再經過充分的思考和醞釀,把它運用到一篇完整的作文中去。
三是經常指導學生即景訓練。即是讓學生身臨其境,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客觀事物的實踐訓練。讓學生發揮個性,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來。寫文章雖有基本要求,但絕無固定方法。沒有親身的體味與感受,便沒有真情和實感,就很難突破舊的巢臼。寫出清新別致的文章來。因此,要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置身于客觀情景中去感知事物。比如,去年冬天,有一次上語文課時,天下起了大雪,我臨時變語文課為作文課,讓學生走出教室感受下雪情景,并讓他們即景寫散文一篇。此外,諸如即景于大風大雨,親臨文藝會,詩朗誦,運動會等現場。使學生的寫作扎根于眼觀體驗的客觀情景之中。寫出言之有物,格調清新,情感真摯的文章來。
總之,一個好學生,他的生命狀態是積極的,活躍的,他對生活是充滿激情和希望的;一篇好的文章,它是生活的積累和提煉,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欣賞,是一個人思想的表達與升華。
參考文獻:
[1]趙英.關于作文教學的幾點體會[J].學周刊,2018(10):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