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紅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功,我國高凈值人群日益增多,面臨家族財富的穩定和代際傳承困境,信托制度的卓越優勢為高凈值人群提供了選擇的機會。文章通過對比研究我國信托法和國外比較成熟的信托法體系之間的微觀差異,借鑒海外信托法的積極理念,為我國信托法的完善提供新思路,創設良好的家族信托發展環境,防止家族巨額資產流向海外,在法治層面上為國內信托發展掃清障礙。
[關鍵詞]信托法 差異 發展
中圖分類號:D922.282 文獻標志碼:A
一、家族信托的含義、特點及功能
(一)家族信托的含義
家族信托指的是: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按照自己的意愿將部分或全部財產“委托”給受托人,受托人為受益人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管理信托財產的財富管理模式,收益歸屬于受益人。此處的“委托”沿用了我國《信托法》對信托的定義,涉及信托財產所有權歸屬的問題,后文有述。
信托乃至家族信托產生并獲得普世發展的基礎在于它的制度特點和強大的社會財富調節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制度優勢。
(二)信托制度的特點
(1)獨立性特點:從信托設立之日起,信托財產就被賦予了獨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而單獨存在的獨立性,即使委托人、受托人或受益人破產,信托財產仍可獨善其身,受益人仍可獲得信托收益,并使得信托具有對抗委托人或受托人固有財產的債權追索權的功能。
(2)靈活性的特點:信托財產的范圍非常寬泛,凡是有金錢價值的東西都可以設立信托;只要合法,委托人可以以任何目的而設立信托;信托財產的可投資渠道很廣泛,可投資于實業、資本和貨幣市場,實現多元化投資功能。
(3)長期穩定性特點:信托不會因委托人或受托人的破產或死亡等而終止,具有獨立的存續期間。
(三)信托的功能
(1)信托財產的安全隔離和保護功能:這是由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決定的。對于委托人而言,信托財產獨立于委托人未設立信托的財產,當委托人面臨任何財務危機和法律訴訟等風險變故時,均不涉及信托財產的獨立存在和經營傳承。對于受托人而言,信托財產獨立于受托人的固有財產和其他受托管理的財產,受托人其他財產的安全性及存在狀況并不涉及信托財產本身。同時,委托人的債權人和受托人固有財產的債權人不得對信托財產行使追索權。
(2)財富管理的私人訂制化功能:委托人可以根據自身的財產狀況在信托條款中自由約定信托存續期間、受托人的管理費用以及信托收益分配方式,為了解決信用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必要時也可引入信托財產保護人、監察人等角色,實現對受托人的監督,解決委托人和受托人雙方信息不對稱的顧慮,最大限度保障信托財產安全。
(3)稅務籌劃和合理節稅功能:以英美法系制度下的國家為例,家族財產設立信托后,可以幫助家族避開高額的遺產稅、房產稅和贈與稅等。
(4)信托具有私密性功能,可以保護家族成員和家族財富的隱私:信托設立后,是以受托人的名義進行各項資產的管理和運營,除特殊情況外,沒有義務對外披露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情況,也沒有義務對外披露信托資產的運營狀況。
(5)財產保護功能:設立信托可以避免家族財富因繼承人不善理財而被減損乃至破敗。通過引入“禁止揮霍條款”等,提前為受益人規劃好財產分配份額和用途,預防財產斷代。通過設立信托也可避免繼承人因財產分割而起紛爭,進而導致家族企業解體的危機發生,家族信托可以設定多個受益人,每個受益人只享有固定比例的收益,且都不影響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和整體運作,進而保護家族企業的穩定和持續傳承。
二、我國《信托法》目前存在的問題
(1)我國《信托法》對信托財產的所有權歸屬問題表述不明、含糊其辭。這一點從《信托法》對信托的定義就可以看出:“將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使用的是“委托”而不是“轉讓”所有權,這一問題造成法治實踐中的混亂。《信托法》不明確授予受托人享有信托財產所有權,卻要求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管理處分信托財產,顯得名不正言不順,造成受托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確。同時,由于沒有明確規定轉讓所有權,似乎信托財產的所有權仍歸屬于委托人,造成基于委托人的撤銷權和基于受益人的撤銷權相互沖突,影響受益人權益,且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也受到干擾。

(2)與國外相比,我國《信托法》在法律設計上并沒有明確具體的信托登記規定,這已經成為中國家族信托業務發展的瓶頸。海外比較成熟的信托法律規定,在設立家族信托時,股權或不動產進入家族信托時在法律上會被視為是基于財富管理規劃而成立信托,并不被認定為真實意義上的產權交易,進而采用非交易過戶的形式進行信托登記,受托人只是“名義上的所有人”,這一轉讓財產所有權的過程并不需要繳納很高的重資產過戶稅費。在我國若要設立不動產或股權型信托,則要交很高的過戶稅費,阻礙了此類信托的發展,而沒有過戶責任的現金型信托則發展得很好。
(3)在我國,信托財產的所有權轉讓時存在重復征稅問題。中國現行稅法主要以“一物一權”為規范,在稅款征收的設計中并不區分“形式轉讓”和“實質轉讓”,對轉讓行為一律課稅[1]。如前所述,在委托人設立不動產或股權等非現金型信托時,若要轉讓財產所有權,則要征收過戶稅費;在信托存續期間發生信托財產收益也要交稅;如果信托發生終止事由,剩余信托財產歸屬于繼承人時,還有交稅。出現了“一產多稅”現象,顯然是不合理的。
(4)在英美法系中,有關信托有效設立的法律要件主要包括行為能力要件、形式要件、設立方式要件、合法性或公共政策要件,同時還有滿足“三個確定性”要件。三個確定性即意圖的確定性、標的的確定性(包括信托財產的確定性和受益人受益利益的確定性)和對象的確定性。信托意圖的確定性涉及委托人的真正意愿是否是要創設信托關系,委托人的行為能否真正產生信托的法律效果[2];標的的確定性要求設立信托時,財產標的范圍能確定,受益人的受益利益能確定;對象的確定性要求信托的受益人是可以確定的。我國《信托法》在創制時,主要以韓國、日本的信托法為藍本,也吸收借鑒了英美法系信托法的確定性要件,例如:《信托法》第11條規定“信托財產不能確定”或“受益人或受益人范圍不能確定”時,則信托無效。這大概就是對英美法系信托法中“標的確定性”和“對象確定性”的吸收借鑒,卻忽視了對委托人是否有設立信托意圖的關注。這導致委托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去選擇適用信托法或委托代理法律關系,妨礙了受托人或受益人的權益。
三、可能的解決路徑
(1)針對信托財產所有權歸屬不明的問題(我國創造性地將這種所有權稱為“財產權”,既不采用英美法系的概念,也不遵循大陸法系的要求),對于信托財產的這種新型財產權,可以作為特別所有權的形式予以規范,將所有權的占有、使用、處分權能賦予受托人,收益權能賦予受益人。受托人的這種所有權是名義上的所有權,只是在形式上由委托人轉讓給受托人,明確了信托財產的所有權歸屬,信托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劃分更加清晰,有利于維護信托的獨立性[3]。
為了解決所有權歸屬不明的問題,也有學者建議賦予信托獨立的法人資格,深入分析確有不妥。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獨立,信托法確立了信托財產獨立于受托人的固有財產,目的是使信托財產免于受托人個人債權人的追索[4],免受受托人個人破產的風險影響;但是對于和信托財產相交易或基于其他關系而成為信托財產的債權人而言,債權人的債權責任承擔主體首先是信托財產本身,受托人的個人固有財產是第二順位的承擔主體,受托人的固有財產并不完全隔離于信托財產對債權人的責任,這是因為受托人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的交易,也有利于督促受托人盡到審慎管理義務。這與公司法不同,經理人與公司之間的責任隔離是雙向的,信托財產和受托人固有財產之間的風險隔離是單向的。從這一角度看,為了信托財產的安全性,為了避免受托人推卸管理不當的責任,不應當賦予信托像公司一樣的獨立法人資格[5]。
(2) 針對信托登記制度的不足之處和重復征稅問題,可以明確將信托財產所有權過戶給受托人時視作是形式上的過戶,不具有實質交易意義。根據“信托導管原理”,信托被看作是向受益人分配信托利益的“管道”,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間的財產權轉讓并不具備實質性的經濟意義,受托人也只是財產的“名義所有人”,并不享有完整意義上的所有權。所以,向受益人進行征稅就理應成為對信托財產課稅原則的主要形式。如果征稅項目已實際發生而受益人還未得到信托收益,或受益人不能確定,收益分配機制不能確定時,很難直接向受益人征稅而引發稅收流失[6]。此時通過信托財產代為交稅,和向受益人直接征稅并無實質差異。此即為將信托本體作為征稅對象的“信托實體理論”。在當下中國,將信托實體論作為信托導管理論的補充,更具有合理普適性。
(3)針對委托人信托意圖的確定性問題,我國在立法上應明確下來,將之作為信托有效設立的要件,以避免委托人為自我利益而擅自改變信托,侵害受益人的利益,同時也帶來司法裁決上的便利,有利于維護信托的長期穩定性。
四、結語
當前,我國對信托行業的信用考察機制尚不完備,社會征信體系尚不成熟,在設立家族信托時,應著重考察受托人,特別是信托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固有資產配置狀況和社會信用度等因素,引入保護人機制、明確更換受托人的程序,以彌補信用考察的缺失。在信托立法上引入審慎投資者規則,對受托人履行管理義務的判斷標準進行細節化和可操作化的法律技術處理。筆者相信隨著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國信托行業經濟體量將呈現井噴式增長。
參考文獻:
[1]糜廣杰.重復征稅成為國內股權家族信托的掣肘[J].清華金融評論,2015(5):99- 100.
[2] 趙廉慧.信托財產權法律地位新解——“雙財團理論”的引入 [N].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6(4):112- 123.
[3]蔡概還.信托業調整與發展的趨勢[J].清華金融評論, 2016(6):91- 92.
[4]程紅.信托模式下的財富管理體系建構[J].清華金融評論, 2015(12):89- 91.
[5]吳政.家族信托:一種全新的財富配置理念[J].清華金融評論, 2015(12):92- 93.
[6]陳進.家族信托本土化之路[J].中國外匯,2015(16):63-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