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摘 要:運河是我國古人為了傳播物資、分享文明的主要交通樞紐,在中國傳統歷史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由此構成了獨特的運河文化。目前,我國總書記十分關心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需要各地相關部門積極利用大運河資源去打造文化品牌,倡導炎黃子孫全面投身于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建設工作之中,讓大運河文化再次綻放異彩。本文將以汶上運河為例,從高標準定位運河文化建設目標、培養投身于運河文化建設活動中的群眾力量、統籌保護利用與傳承關系三個角度來分析汶上運河地區的工作人員應該如何建設運河文化。
關鍵詞:汶上運河;文化建設;策略分析
我國有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即“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是增強我國國民凝聚力的強力粘貼劑,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的崛起與發展。但是,近些年來,我國卻出現了傳統文化流失問題。這是因為人們普遍存在獵奇心理,更愿意去探究新鮮的外來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對外來文化投入了過多的精力,忽視了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然而,我國國家領導人清楚地意識到了文化流失問題的嚴重后果,也因此提出了號召全民積極投身于本土文化的建設與保護活動之中的新口號。其中,運河文化作為古老的中華文化代表,也應該積極展開運河文化建設工作。
一、高標準定位運河文化建設目標
目標,是行為的導向與結果的檢驗標準,而在建設運河文化時,相關工作人員則應該積極學習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示,內化指示精神,由此設計運河文化建設目標。其中,我國國家領導人則從長遠發展角度指出運河文化會直接影響著本地的經濟、生態、交通、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從可持續發展角度提出了“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具體建議,希望各地工作人員可以保護好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以豐富的運河文化去彰顯炎黃子孫的氣度與風采。因此,汶上運河文化建設部門的工作人員則應樹立高立意,確定高質量、高水平的文化建設目標,充分發揮本地運河的文化優勢,挖掘豐富的歷史遺存,讓生活在運河地帶的普通群眾自覺保護、傳承汶上運河文化。
就如在制定汶上運河文化建設目標時,我們認真分析了本地的資源優勢與文化底蘊,提出了“打造文化品牌,走出一條特色化為文化傳承之路”的長遠目標,根據汶上運河在運輸、休閑旅游、水利技術、生態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去分列了可行的短期建設目標,以便在工作實踐中積極落實。比如,從水利交通方面來說,我們繼續發揮了汶上運河的交通優勢,聯通了多條遺留河道,以便進一步優化本地的交通樞紐結構,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再如,在發展休閑旅游項目時,我們也積極利用了汶上運河線路上的龍王大殿、禹王殿、宋尚書祠、白公祠、潘公祠、莫公祠、水明樓、戲樓、觀音閣、關帝廟、過廳禪堂、螞蚱神廟、八蠟神廟、運河分司銜門等傳統建筑設立了旅游參觀景點,以便讓本地居民、其他地域的游客全面了解汶上運河的發展史,以及本地所流傳的傳統故事,借此生成了一條運河旅游線,打造了汶上運河文化品牌,發揮了運河文化的經濟價值。另外,我們還鼓勵生活在汶上運河周圍的局面建設本地古典建筑,以傳統民居、運河風貌知識講解、運河特色飲食等服務去創收,也讓其他人更加了解汶上運河的發展史與本地的文化史。如此一來,汶上運河文化便能獲得蓬勃發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運河文化建設與傳承活動之中。
二、培養投身于運河文化建設活動中的群眾力量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群眾依然將汶上運河看成是一條簡單的河流,不了解汶上運河的歷史韻味,無法體會汶上運河對于古人出行、交換物質、改善經濟條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這種認知就嚴重影響了汶上地區人民在保護與建設運河文化方面的積極性,局限了汶上運河文化的受眾面。針對這一問題,相關部門要積極宣傳與推廣建設汶上運河文化的積極影響,全面呈現汶上運河的歷史起源與發展,讓本地居民可以全面了解汶上運河的歷史韻味。然后,相關部門則需積極普及國家領導人在建設運河文化方面所提出的主要精神與未來設想,讓本地居民意識到建設運河文化深受國家支持,從而自覺投身于運河文化建設活動之中,以群眾帶動群眾,切實拓展汶上運河文化的影響范圍。
要想發揮群眾力量,首先要做的便是要讓本地居民接受汶上運河文化培訓。于是,我們便決定不定期組織汶上運河歷史宣傳活動,以免費、開放的文化講解吸引人民群眾去探尋汶上運河文化。這就直接擴大了汶上運河文化的影響范圍,但是卻依然存在宣傳盲區。于是,我們便以“文化講解員”的志愿者活動吸引了本地群眾的視線,以一定的酬勞讓一些有增加經濟收入欲望的群眾參與到汶上運河文化宣傳與建設活動之中。實踐證明,直觀的利益引誘使得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開始關注汶上運河文化的建設與傳承活動之中,也有不少群眾直接提出了文化需求。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及時制定了豐富多彩的汶上運河文化項目開發任務,從飲食、服飾、風土人情等角度拓展了汶上運河文化的內容,切實滿足了普通群眾的精神需求,也讓汶上運河服務功能變得越來越全面、豐富。如此一來,我們不僅吸引了更多的普通群眾參與到汶上運河建設活動之中,還直接拓展了汶上運河文化內容,切實實現了有效改革。比如,為了響應群眾需求,我們曾經組織了汶上運河馬拉松、自行車比賽等休閑娛樂活動,不斷提高了普通群眾的幸福指數。
三、統籌保護利用與傳承關系
過去的歷史結果表明,生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相互協調的統一體,如果一味追求經濟利益,違背了生態自然規律,那么必然會讓人類社會自食惡果。這一歷史教訓就讓我們意識到,在建設汶上運河文化時,相關部門要注意統籌好保護利用與傳承的關系,在不違背生態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運河文化所能帶來的經歷利益,注意協調生態與經濟的平衡關系。為此,汶上運河文化建設人員要努力正視運河的資源儲備,合理開發、精神保護、有效傳承,切忌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而傷害了運河文化的本來面目與文化底蘊,對運河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利用,由此完成運河文化的建設與傳承任務。
在建設汶上運河文化過程中,我們并不會過度開發本地資源,而是積極效仿了長江經濟帶的成功建設經驗,堅守了“大保護為首”,“不搞大開發”等文化建設原則。比如,我們會定期組織專業人士去修繕汶上運河沿線上的古鎮、古村以及各類古建筑,堅守了傳統的建筑風格,維護了這些古建筑的原來風貌。另外,在汶上運河沿線組織各項文化活動時,我們也會設立多個垃圾回收點,安裝監控設備,粘貼“愛護生態,保護文化”等宣傳語,時刻提醒游客要保護本地的生態環境,不要破壞花草樹木、損傷古建筑、隨意亂扔垃圾等等。另外,我們也會及時關閉急需保護的景點,控制每日的客流量,避免汶上運河沿線的古建筑群承受過重的客流壓力。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向相關部門申請,在汶上運河沿線地區鋪設綠化帶,保護汶上運河的生態環境,等等。這些保護措施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我們在建設汶上運河文化時會傷害本地的文化底蘊,切實體現了可持續發展觀。
總而言之,運河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體現著古人的智慧、生活、地域風情與風俗習慣。因此,汶上運河地區的相關部門要全力合作,積極構建特色的汶上運河文化品牌,切實推動運河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冉.中國大運河:當文化遺產流向未來文明——對話著名文化學者范周[J].人民交通,2018(07):19-23.
[2]賈赟,韓宗邃.運河經濟文化帶建設研究[J].現代商業,2018(23):68-69.
[3]夏錦文.以系統思維“三位一體”建設大運河文化帶[J].群眾,2018(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