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剛?王丹
摘要:中職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具體包括學生的衛生習慣、學習習慣、與人相處的習慣以及按時鍛煉的習慣。本文的重點是以中職生的計算機學習為著力點,綜合運用職業生涯規劃、小組合作以及時間規劃三個角度,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規劃,提升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增強中職計算機教學能力。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學生學習習慣;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中職計算機學習中,學生常常出現多種多樣的問題,比如,學生的時間觀念差,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學生缺乏相對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因而計算機的學習積極性差;學生不具備較強的與人合作能力等等。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會進一步限制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甚至會影響他們的未來的就業。因而應引起中職教師的重視。中職教師讓學生認知到習慣對于學習的積極作用,培養他們良好學習習慣,提升計算機教學質量。
一、從職業生涯規劃處著力,激發學習積極性
大部分的中職學生受到錯誤觀念的影響,他們在學習上得過且過,渾渾噩噩地度過三年寶貴的中職時光。為了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中職教師應幫助學生制定正確且符合實際的中職生涯學習規劃,幫助學生樹立更為貼近實際的目標,也能讓他們更為全面地認知自己,完善自己,促進他們多方面的發展,提升學生在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具體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明確學習動機。中職教師可以和學生交流,了解他們學習本專業的原因,并以此作為激發學生進行計算機學習的原動力。第二,確定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和學生定期到相關的企業實習,了解計算機專業的就業場景,以及未來發展的整體態勢,從而讓學生及早確定相應的奮斗目標,增強職業規劃設置的實際性和科學性。第三,完善學生性格。中職教師可以開展科學性的心理測驗,并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性格缺點,并制定相應的具體措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四,創設職業規劃。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運用,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的動機、未來的崗位期許以及自我認知有了更為全面地認知,因而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會更為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進而激發學生的計算機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更為高效地渡過三年中職生涯。
二、從小組合作教學處切入,培養學生合作力
大部分的中職學生自認為是考試的失敗者,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自信,不愿意積極地表現自己,甚至有些中職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敢大聲說話。針對以上現象,中職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自主交流的空間,組織開展小組合作競賽,讓學生在為集體榮譽,積極地投入學習中,讓學生更為勇敢地表達自己,提升他們與人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幻燈片制作”這部分內容時,中職教師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并明確每個學生的學習分工,讓學生在獨立工作中培養自信。與此同時,教師開展小組合作競賽,讓學生為集體榮譽相互幫助,提升他們的合作能力。教師主要從以下三點著手。第一點,劃分小組。教師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分組。教師在組織中分別設置小組長、拍攝員、編輯員以及制作員。第二,創設合作目標。教師鼓勵學生說:“你們可以觀察學校的植物,并尋找相應的古詩作為標注,看哪個小組制作的幻燈片更為精美,古詩更為貼切!”第三點,展示作品。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陳小組的作品。小陳走上臺說:“我們展示的是初春的柳樹,嫩綠的柳樹像一團煙霧籠罩在柳枝上。當我們走進,看到柳枝與柳葉好似綠絲絳,這也是下面《詠柳》詩的注解。而這部作品最主要的是小冉起到重要作用,雖然她不愛說話,但是在她的堅持尋找下,我們找到更為貼切的古詩!”中職教師運用合作法,讓學生為了集體榮譽,團結合作,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
三、從客觀學習情況處入手,培養時間規劃力
在中職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教師發現學生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到玩游戲以及其他的事情上。針對以上現象,中職教師引導學生制作時間規劃,并規定玩耍時間以及學習時間,從而平衡娛樂和學習的關系,提升學生的約束力。
具體教師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首先,讓學生反思自己在一天中都做了哪些內容。其次,引導學生思考哪些事情是有意義的,而哪些事情是沒有意義的。在此,引導學生思考上文中的職業生涯規劃,使他們認識到自身行為和思想的錯誤性,從而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和生活目標計劃。通過引導學生制定時間規劃,教師不僅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時間,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在培養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教師應站在學生的學習以及就業實際,創設具有實踐性的中職計算機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規范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嚴雙漣.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養成教育探索[J].智庫時代.2018(52)
[2]邢普.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素質養成教育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