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良
摘要:物理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的基礎學科,實驗是物理知識生成、發展,物理規律發現、驗證的基礎和前提。所以,實驗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并有效強化知識理解、運用的有效途徑,也是發展和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實踐能力與探究能力的關鍵所在。那么,如何優化物理實驗教學,發揮其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呢?本文將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三個層面出發,系統地分析與研究加強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物理實驗;中學物理;應用;策略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和深化,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教育教學也逐漸由過去單方面的知識傳輸向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全面發展方向轉變。在這種新的教育形勢和背景下,中學物理實驗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與此同時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和矛盾也更加凸顯,對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產生了消極影響和負面作用。所以說,中學物理教師應該順應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樹立科學的觀念和思想,積極探索各種科學、高效、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此來促進實驗教學的改進與優化,最終全面提高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實效性。
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個體行為產生的的源泉和動機,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動力和支撐。學生如果沒有學習興趣,那么也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學生高效率、高質量的學習也就成了“空談”。實驗區別于枯燥的理論知識講解,可以為學生的呈現、展示各種各樣的實驗器材、實驗現象,讓學生可以觀察實驗過程、記錄實驗數據,這些實驗活動能夠讓學生時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形成穩定的學習興趣,進而調動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授《串聯和并聯》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主要讓學生們掌握串聯電路、并聯電路的特點,但僅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不僅無法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造成學生們對知識的模糊,所以,筆者結合本節課程的內容,為學生們開展了實驗活動。首先,筆者帶領學生們來到了實驗室,并為學生們提前準備好了本次實驗所需的實驗道具,然后,筆者再給予學生充足的實驗時間,讓學生們通過實驗驗證理論知識,同時加深學生們對串聯電路與并聯電路的理解。這樣一來,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實驗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有助于學生形成概念,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知識
中學物理中涉及了諸多的概念、原理、定理和規律,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就是要學習和掌握這些概念與定理,但是這些物理基礎知識十分的抽象和晦澀,學生無法單純地通過語言講解和黑板板書就對知識產生深刻地理解和直觀認知,這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在中學物理實驗中,能夠引導學生對物理實驗進行觀察和操作中,進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多種知覺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獲得直接經驗,所以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是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教授《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幫助學生們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識,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實驗活動,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根據實驗現象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不斷增強自身的知識理解。這樣一來,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實驗教學,幫助學生形成了知識概念,加深了學生的知識理解。
三、通過實驗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中學物理教師通常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卻忽略了實驗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而且教師還普遍采用“講實驗”、讓學生被“背實驗”的方法進行實驗教學,導致學生只會“紙上談兵”。所以,中學物理教師應該適當減少理論知識講解的時間,積極轉變和革新實驗教學的方法,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實驗、實踐操作的時間與機會,鼓勵和引導學生操作實驗設備、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探究實驗結果,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領悟探究過程,提升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授《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這個實驗時,本次實驗通過對比測量小燈泡電阻和測量小燈泡電功率兩個實驗的理論進行設計,所以,筆者先帶領學生們設計了本次的實驗流程,然后,筆者再給予學生們實踐的空間。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根據理論知識對電路進行了精心的設計,隨著學生們的動手實踐,學生們最終根據實驗數據得出了實驗結論。這樣一來,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總之,實驗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是無法替代。所以,中學物理教師必須要提高自身的認識和教學藝術,重視實驗教學的組織開展,適當改革、創新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方法,以優化實驗教學的過程,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和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與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玉春,車繼馨.物理實驗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1):124-125.
[2]李卓然.實驗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3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