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
摘要:信息技術在識字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了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比較優勢,提高識字教學的效度,需要教師不斷運用適宜的教學策略:運用微課,幫助學生規范書寫;追根溯源,讓識字更輕松快捷;播放視頻,讓詞句理解更到位。
關鍵詞:信息技術;識字;策略
在小學階段,識字教學是重點也是難點。一直以來識字教學處于低效高耗的狀態,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我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其與識字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識字、寫字、理解字詞句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能。
一、運用微課,幫助學生規范書寫
在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時代,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要通過在黑板上進行范寫來引導學生寫字,明確筆畫,掌握漢字的筆順。一方面教師范寫時間長,不利于提高識字效率,另一方面教師在范寫時,有時坐在某些位置上的學生的視線會被教師的身體擋住,從而導致無效學習的出現。在信息技術支撐下,教師在課前把范寫字的過程制作成課件,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大屏幕播放課件,這樣,無論坐在教室哪個位置的學生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并能聽清教師的講解。例如,在教授“密”和“蜜”這兩個字時,這兩個字是形近字,但書寫時的要求卻有所不同,教師一邊播放微課視頻,一邊講解:“密”字下部是個“山”字,結構相對簡單,中間的“必”字,要寫得舒展一些,并寫到橫中線的下面,此時教師可以通過簡單操作,在大屏幕上進行反復展示如何讓字寫得舒展一些的動態視頻;在播放“蜜”的范寫過程中,教師也是邊播放微課邊講解:這個字下部是“蟲”字,相對于密來講結構要復雜一些,中間的“必”字就得謙讓一些,寫在橫中線,使每個部位看起來擺放更加合理。在教學中為了規范學生的書寫,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微課,在教學中播放時,讓學生一目了然,范寫過程明晰明了,形近字對比起來區別更加明顯。倘若有的學生在書寫中還有什么問題,教師可以讓他們反復觀看、模仿,從而實現規范練習,取得最佳效果。
二、追根溯源,讓識字更輕松快捷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隨著年級的升高,識字量的增加,我們發現學生很容易寫錯字,一方面是形近字增加了,另一方面是有些漢字需要學生認真觀察。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學生不理解造字的原理和規則。在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我利用微課為學生呈現字源,并通過視頻故事生動地講解字理,一方面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字理的講解,以及漢字形成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字義,識記字形。如“肺”字,很多學生把這個字的右側看成是“市”,一方面說明學生觀察得不夠仔細,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不理解這個字是如何形成的。為此我設計了一個微課視頻,利用卡通動物鯨自我介紹的形式,來讓學生了解:鯨頭頂的鼻孔與胸部的肺是相通的,這樣它才能自由地呼吸!在鯨自我介紹的同時,微課中會用動態視頻展示鯨的鼻孔以及肺部相通的地方,還要用紅色的標記突出一下。在圖文聲并舉的音響效果下,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系統,從而使“肺”字的形成過程以及書寫順序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腦海里。又如在講“吹”字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字義,加深對字形的印象,我便用微課播放了“吹”字的字源圖,并配上文字解說;“吹”字由口和欠組成,欠字本來像一個人張口出氣的樣子,再加上一個口,強調用嘴巴呼氣,所以吹的本義為“合攏嘴唇用力呼氣”。“吹”是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吹”字是一個人面朝東方跪坐在地上,向一個大器皿做呼氣的形狀。到了金文把呼氣的人和器皿調換了位置,人改為了站立的形狀。這樣學生不但容易理解字義,還知道了今文字字形形成的過程。
三、播放視頻,讓詞句理解更到位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我們發現總有一些詞語距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此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采用圖片視頻教學法,讓學生借助圖片、視頻來理解詞句的意思。如在教授《荷花》時,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在語言文字中對某些詞語和事物有些模糊的認識。此時教師可以播放微課視頻,讓學生在一幅幅畫面中對花瓣、花骨朵兒、蓮蓬等事物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教授《花鐘》一課時,文章使用了不同的說法來表達鮮花的開放,為了使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這幾種鮮花開放的畫面,教師可以播放微課視頻,讓學生了解牽牛花是怎樣吹起了“小喇叭”等。使用微課視頻中的畫面,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直觀、形象,有效幫助學生理解了詞句的意思。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經歷了由最初的只為提高識字效率,到現在真正發揮其比較優勢,提高識字效度。為了不使信息技術在識字課上濫用,不給師生帶來負擔,我們要找準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的結合點,從而真正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本文總結了信息技術在識字教學中應用的策略,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陳香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7(07):97.
[2]江振珍.微課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0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