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琴
摘要: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需要得到我們足夠的重視。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秉持開放的教育心理,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展開深入的分析,使學生掌握滿足自身終身發展所需的能力。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實際的教學經驗,針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展開一番敘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核心素養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閱讀教學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創造性思維和獨特個性。語文核心素養可以具體劃分為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而要實現這四個方面的培養,我們必須以閱讀教學為途徑,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學生獲得更加深刻、全面的閱讀體驗。
一、培養學生良好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激活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產生主動閱讀的沖動,我們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導展開教學,從而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從多個角度觀察初中學生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創設情境,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
比如,在學習《變色龍》這一篇課文時,我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從紀錄片《動物世界》中節選出來的一段視頻,讓學生看到動物世界當中的偽裝高手——變色龍是怎樣生存、保護自己的,從而引起學生對變色龍這種生物的興趣,接著再引出教學內容,讓學生去了解人類世界中的“變色龍”;再比如,在學習《棗兒》這一篇課文時,我使用了謎語導入的方式,謎題是“小時繃著青臉皮,老來皺起紅臉皮,生的熟吃惹人笑,熟的生吃不稀奇”,謎底為“棗”。這樣,通過一些滿足初中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更自然地融入到閱讀教學中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二、加強讀寫之間的聯系
寫作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難題。語文是一門集人文性和工具性與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具體就表現在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密切聯系上。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忽視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使用讀寫區分的教學方式,導致了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在新課程改革的環境下,為了落實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教師應當加強讀寫之間的聯系,實現語文學科人工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比如,在學習《故鄉》這一節內容時,我們可以發現文章中使用了很多的省略號,如“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等,給讀者留出了很大的空白,這就可以成為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對文章中的省略號進行補充,將自己的想法添加進去,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助于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等核心素養的發展;再比如,在學習《魚我所欲也》這一篇課文時,在學生充分的閱讀了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以寫作的方式淺談自己對于生死、正義與生命、善惡羞恥等觀念的看法,讓學生以文學性的加工方式記錄自己的感悟,有助于升華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促進學生文化理解與傳承等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合理地開展閱讀活動
初中學生正處于思維敏捷的年齡階段,不僅具有良好的學習欲望,同時也具有很強的表達自我的欲望。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特征,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閱讀想法,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機會,有助于升華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比如,在學習《海燕》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朗誦比賽,讓學生以更加充沛的情感去誦讀這篇課文,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審美能力;再比如,在學習《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堂實踐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出課文中描寫的場景,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課文中各個人物角色的特點,形成良好的情感體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本文針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展開了一番敘述。豐富的語言積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深厚的文化素養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基礎,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加強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有效聯系,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閱讀活動,豐富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升華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獲得滿足自身與社會長遠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
參考文獻
[1]余登燕. 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策略研究[D].伊犁師范學院,2018.
[2]趙瑩瑩. 語文核心素養與初中語文教學改進[D].青海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