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利
摘要:隨著新課表的不斷深化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如何做好高中化學的有效教學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因此,本文作者立足新課標改革背景下,對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展開研究。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問題
化學是高中教育階段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然而受制于應試教育的思想,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在講臺上按照教材教案照本宣科的進行授課活動,對化學實踐及能力培養方面教學缺乏,同時,學生在沉悶的課堂環境下,缺乏學習熱情,單純機械化“嗯嗯、學會了”的被動接受,學習效率低下,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教師的教學任務也無法完成,因此,本文從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設計教學問題三個方面對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分析探究。
一、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新課標指出,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著眼于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牢牢把握課標理念,從學生主體入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如: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等等,以滿足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從而達到課標教學要求。
例如:在“物質的分類”的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了解物質本質形態,并將自身所學過的化學知識運用到物質分類中,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辨識學科素養。我首先利用課前問題引導學生產生對新知的興趣:同學們,圖書館里有許許多多的書籍,為什么你很快的就找到你所需要的圖書呢?當你在超市購物時,成千上萬種商品,怎樣快速的找到你想要的呢?當你在互聯網進行信息檢索時,怎么快速準確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通過創設生活小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新知的教學。在新知的教授中,為了發散學生思維,感受分類方法在化學中的應用過程,我設置一個化學公式分類問題:在、、、的公式中,請你說說怎么分類。通過公式分類讓學生對分類的標準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依據分類的標準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不同,加深學生對物質的辨識程度。
二、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往往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把握學生心理狀態,滿足學生訴求,結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從而達到課堂有效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教學中,我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氯氣的物理性質和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態度,我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新知教學。我向學生展示一則以前化工廠發生氯氣泄漏事件時,消防員采用水與堿液的方式在外圍布置兩道水幕進行圍堵事故地點,通過對視頻資料的觀看,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全部集中起來,引導學生去討論為什么消防員要用水和堿液去稀釋氯氣,同時展開對新知的教授,指導學生動手完成檢驗氯氣的實驗成分:氯水中含有、、、、等多種微粒。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加深對氯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三、設計教學問題,鞏固學生學習效果
問題的設置,也是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鞏固理解,還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為下一步的教學計劃提供理論依據,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合理的設置課堂提問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的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了解甲烷的性質,掌握甲烷分子的空間結構特征,能夠書寫甲烷分子的結構式,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對甲烷使用的安全意識。我以實際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天然氣為案例展開教學,學生對天然氣的使用并不陌生,但從專業知識出發,學生還一時不知如何書寫甲烷的化學公式,隨即,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甲烷的教學中,在了解甲烷可燃性公式后,為鞏固學生課堂知識,我向學生提出問題:
在一定條件下可與發生化學反應的是下列哪種物質()
A氯氣??? B溴水??? C氧氣??? D酸性溶液
學生在通過剛才認真的講解后,對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在面對這道問題的時候,非常自信的輕松作答,有些同學還要再讓我出題做答,課堂學習氛圍濃厚。靈活創設教學問題,有效的提升學生質量和學習效果,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從而有計劃的開展教學。
總之,化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應把握學生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在創新教學的基礎上,靈活設置教學問題,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獲取更多更有效的化學知識,同時,理論要運用于實踐,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加強對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培養,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化學,形成屬于自己科學的世界觀。
參考文獻
[1]黃巍巍.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策略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9):81-82.
[2]王澤,邢少軍.高中化學教學需做好的幾個銜接工作[J].學周刊,2016(2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