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靜
摘要: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是現階段教師學習和拓展的教育方向,也是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主要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融入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加新穎,教學方式多樣化,同時信息技術用于輔助數學教學的手段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規律,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從而吸引學生主動進行數學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出發,主要從“實施翻轉課堂”“創設生活情境”“保證及時反饋”幾個方面針對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入融合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方式和手段不斷更新,教師在教學中也逐漸開始以學生主體來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但由于小學生的年紀限制,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自主性得以發揮的機會并不充足,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沒有得到有效鍛煉。就此,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中針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順利開展。
一、借助信息技術,實施翻轉課堂
在信息技術手段的影響下,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產生了一系列的輔助教學手段,其中對學生的數學素養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針對當前的數學教學現狀而言,教師適當的放手與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翻轉課堂將學生的學習放在教學設計的中心位置,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并在課上針對自己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情況來提出意見,促進學生在課上的自我提升。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來設計學生的預習內容,將預習內容以學生比較喜歡和容易接受的形式呈現,本次可以采取短視頻的形式。教師現將設計好的預習短視頻上傳至學校網站或App,學生進行短視頻的下載并進行自主預習。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來調整觀看視頻的速度,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上,學生需要將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與教師和同學反映,以小組討論和全班范圍內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學生的疑問,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即生活,小學生的學習經驗較少,對于事物的認知基本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感受數學知識,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和基本原理,從而在降低學生認知負荷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條形統計圖”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搜尋數學課上的素材。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前統計自己家庭一個月的電費支出,并在課上將學生進行分組,由小組組長向教師匯報小組內的電費總和。其次,利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白板來展示小組學生家庭的電費支出,同時引導學生采取方式來講數據變得更加系統,能夠更加明確每個小組的電費支出金額。最后,利用表格將數據稍作整理,引導學生分析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同時引入本節課的主題——條形統計圖,將學生小組的電費支出以條形統計圖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
三、借助信息技術,保證及時反饋
課堂學習的成效,也就是學生在課上的收獲和教師在課上的表現,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反饋來體現的。以往教師的表現和教學手段的應用需要由同行及學校教研組來判定,所需的反饋時間較長;學生在課上的收獲也基本是教師在教學反思中提及,這樣的反饋不及時,教師不能及時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失誤,學生也不能及時明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課堂反饋更加及時,教師可以在客戶端觀看他人對自己課程的評價,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了解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獲和不足。
首先,教師應該和全校的教師一同做好學校內部軟件的應用和管理工作,及時將自己的授課錄像上傳,并在同年級組或是數學教師組進行錄像的分享,其他教師需要針對教師的授課給出具體的意見,避免評課的流程形式化。其次,教師應指導家長學會應用學校的軟件,將學生在每節課上的具體表現和收獲下發至家長手機的客戶端,讓學生利用家長的手機了解自己的收獲和成長,這不僅加強了家校之間的聯系,使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處于同一步調,同時還將學習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有助于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能力的提升。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并不是指教師在課上大量的應用信息技術下的產物,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融入翻轉課堂,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結合生活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利用信息技術下反饋及時的功能來保證學生和教師都能夠在及時的反思中獲得進步。
參考文獻
[1]林清高.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8,20(08):184.
[2]周麗. 微課程教學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0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