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梅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已經成為班主任實施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實則就是習慣的養成過程”教育理論也為班主任利用習慣養成教育去優化班級管理工作質量變得更加可行。因此,班主任便要積極滲透習慣養成教育,優化學生的行為活動,保證學生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受益終生。本文將從觀察學生的行為問題,據此確定習慣養成教育方向;制定完善的監督計劃,確保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堅持因材施教,兼顧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三個角度來分析班主任應該如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班主任;習慣養成;教育策略
常規的班級管理基本上是圍繞學生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管理活動,只要學生能夠取得優異成績,那么班主任便會比較寬容、包容學生,并不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這就導致學生開始將學習成績作為自己逃避責任、違反規章制度的“尚方寶劍”,產生了一系列不良的行為問題,難以真正實現健康成長。然而,現代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全面發展,而這就需要班主任積極培養與優化學生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觀察學生的行為問題,據此確定習慣養成教育方向
客觀來說,習慣養成教育必須要根據學生現存的行為問題進行客觀指導,否則將難以真正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試想一下,如果班主任所選擇的習慣養成教育主題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符,那么不管這一行為習慣多么重要,學生都無法產生共鳴與自我反省,也就無法及時改善個人行為習慣。因此,班主任要積極觀察學生的行為問題,由此確定習慣養成教育主題,確保學生可以真正受益。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本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沒有形成良好的紀律行為習慣,經常在課堂上說悄悄話,甚至有不少學生會在上課的時候隨意走動。對此,筆者客觀批評了學生的不良紀律行為,向學生解釋了遵守課堂紀律、維護班級規章制度的重要性,同時根據本班學生違法課堂紀律的頻率、問題類型制定了紀律意識與行為習慣規范計劃,告訴學生在自習課上不可說悄悄話、隨意走動,要求學生自覺遵守班紀班規,希望可以據此優化學生的行為習慣。同時,筆者還從責任、集體利益等層面告訴學生隨意違反課堂紀律會直接影響其他同學,希望學生懂得為他人考慮。
二、制定完善的監督計劃,確保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有科學研究指出,習慣的養成需要經歷至少26天的周期,所以要想真正優化學生的行為習慣,班主任就應該完善習慣養成監督計劃與監督隊伍,保證學生可以切實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中,由于班主任不可隨時隨地與學生在一起,所以可以積極借助其他任課教師、家長的力量去完善習慣養成監督機制,通過完善的教育合力去優化學生的行為習慣,確保習慣養成教育可以落到實處。
就如有家長反映,本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養成了熬夜這一不良的作息習慣,屢教不改,讓家長十分費心、頭疼。于是,筆者就積極組織本班學生學習了健康作息、健康生活等德育知識,為學生解釋了熬夜的不良后果,引導學生積極認識到了熬夜問題的消極影響,得到了學生的認可與諒解。然后,筆者就及時與家長溝通,與學生形成了三方合作關系,共同制定了改善學生熬夜問題、優化學生作息習慣的習慣養成計劃,希望家長可以積極發揮自己的監督、教導作用,希望學生可以積極配合。在此過程中,筆者會一直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習慣的養成進度。比如,有的學生并不聽話,總是反抗家長的要求。于是,筆者就會在晚上十點的時候向學生發送視頻通話邀請,提醒學生要自覺遵守習慣養成計劃。
三、堅持因材施教,兼顧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
隨著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各所學校的生源數量逐漸變多,而這就意味著習慣養成教育工作將變得十分復雜,因為每個學生所養成的不良行為習慣都不一樣,需要特殊的指導與管理才能真正達到優化學生行為習慣的管理要求。對此,班主任要堅持因材施教的管理原則,客觀分析學生個人所產生的行為問題,由此制定彈性的習慣養成計劃,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可實現健康成長。
比如,本班有一個學生便存在明顯的厭食、挑食問題,經常營養不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于是,筆者便及時與學生溝通,發現這個學生的家長會在家中定點、定量地要求學生吃飯,不管學生是否饑餓,都強迫學生吃下飲食表上的食物,使得學生產生了逆反、抗拒的心理。對此,筆者便及時與家長溝通,希望家長可以放寬心,不要強迫學生吃飯,而且也不要一直強調學生的飲食喜好,尊重學生的生活需求,不要要求飲食總量。同時,學生也要盡量保持營養均衡,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挑食、厭食。
總而言之,習慣養成教育關系著學生的身心健康,便于學生真正實現綜合發展,且對學生未來的一生發展都有直接作用。因此,班主任要積極滲透習慣養成教育,打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實現終身發展的教育平臺。
參考文獻
[1]齊文欣,王連斌.淺議班主任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學周刊,2019(13):146.
[2]黎瑾.初中生行為習慣現狀的調查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