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散文文辭優(yōu)美,富有旋律,類似詩歌,畫面感強。小學高年段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閱讀的基本規(guī)律,但是由于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點,重視文體教學就一定要側(cè)重于對應(yīng)的策略指導。小學階段選入的散文都是堪稱經(jīng)典的作家作品,小學高年段的散文教學合理選擇教學內(nèi)容可以更科學的號一號散文教學的“脈絡(luò)”。
關(guān)鍵詞:小學高學段;語文;散文教學;內(nèi)容;選擇
在倡導高效課堂的今天,明確語文教學的文體意識,有利于增強小學語文閱讀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因為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
一.小學高年段學生學習散文的現(xiàn)狀。
(一)散文特點
散文是一種語言優(yōu)美的文學體裁,它具有音律美感,讀起來朗朗上口,畫面描摹繪聲繪色,引人聯(lián)想。我個人比較喜歡散文,也感受到散文多數(shù)是一些作者生活經(jīng)歷中的獨特體驗。往往寫作者思想細膩,情感豐富,對生活富有想象,語言文字清新。
(二)學生學情分析
作為一名小學高年段語文教師,本人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對散文的教學策略簡單的談幾點粗淺的見解。由于生活閱歷不夠豐富,閱讀量積累少等原因,學生不能領(lǐng)會散文的神韻。所以背誦的時候就是死記硬背,無法形成長期記憶,更談不上有感而發(fā)自然應(yīng)用到寫作當中去,畢竟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寫作,所以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研究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在散文閱讀學習和寫作中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歸納語言風格,總結(jié)行文規(guī)律,做到舉一反三。
(一)經(jīng)典作家,經(jīng)典作品是最好的學習范例。
針對教學實踐中如何統(tǒng)一,“本色語文”鮮明地指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工具性價值”,工具性價值是人文性價值的基石。統(tǒng)一的方法只能是“在工具性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人文價值”。教學時應(yīng)緊盯圍繞每篇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引導學生學會表達。
《桃花心木》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通過作者與種樹人的交談,借物喻人,說明人的成長應(yīng)經(jīng)受生活的考驗,學會獨立自主。林清玄的文字婉約,清雅,一如佛門空靈迂回又給人氣定神閑之感。教學《桃花心木》一定要帶著學生走進文章,借著文字拜訪一位關(guān)注生活中細小甚至卑微的事物和人群卻從不悲天憫人,而是仰天長笑的東方智者。是的,林清玄追求的一種境界是曠達,沒有譴責,更愛天地的贈與,如同桃花心木,不在意你給了我多少,我只知道我要的不多。這樣娓娓道來,遠勝過生澀的講解。事半功倍還是從經(jīng)典作家經(jīng)典作品那文字背后的積累,恰似醉過知酒濃,這樣的散文情勝于理,從作家及其語言風格入手,抓住一類,和幾類文章相互滲透對比,學生的閱讀功力才會更上一層樓。
(二)從一篇文見一類文,才能舉一反三
單就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散文編入就有這些:第一課是《文言文兩則》是兩篇文言文,第二課是朱自清的《匆匆》,第三課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第四課是《頂碗少年》,第五課是豐子愷的《手指》。《文言文兩則》通過“學奕”和“兩小兒辯日”的故事,表達了學習應(yīng)該專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其中《學羿》選自《孟子》,它善于用比喻說理,書中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于感染力和說服力,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兩小兒辯日》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所以教學過程中要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精煉,學習其中的辯證思維。《頂碗少年》是趙麗宏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揭示了“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哲理。《手指》這是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散文,豐子愷先生以詼諧幽默的語言,描寫了五根手指的姿態(tài)和“性格”,各有長短,闡明了“團結(jié)就是力量”的道理。可見散文教學是小學階段重要的一方天地,足夠重視其策略教學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綜觀這五篇課文都有一定的“人生感悟”雖然角度不同,在指導閱讀方法時除了抓住閱讀這些文章的共同方法以外,還要找準各自的語言風格,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能舉一反三。
三.找準語言訓練點,品味體悟。
(一)語言文字的品味可以是從關(guān)鍵詞句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還以朱自清的《匆匆》為例,在朱自清的散文當中,生活永遠是主旋律,其通過記錄茶余飯后的精力、見聞,來完成對文章的創(chuàng)作,并通過自己的寫作,來將那些生活中平淡無奇的東西聯(lián)系到一起,并產(chǎn)生一種文學上的凝聚力,為他的生活主題構(gòu)建帶來支持。”取材自生活的茶余飯后,朱自清的語言風格也是平鋪直敘為主,樸實無華,看似閑聊天卻將生活中的深刻感悟娓娓道來,給人初識不覺驚艷,細細咂摸更有滋味,就如同一杯清茗,芳香回甘,只有從生活的深處走來才能領(lǐng)會其獨特的構(gòu)建語言的魅力。
在這個過程中指導學生積累知識,積累和運用語言,地點文化,提升思想認識水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學生將這些語言的精妙之處深入內(nèi)化吸收后自然就提高了語感,豐富了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而在思考和寫作中盡情揮灑。
四.以讀代悟,讀中悟,悟中讀。
(一)朗讀教學的本質(zhì)是對話。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發(fā)展學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感受和理解能力除了以上提到的品味、咀嚼文字進行情感體驗,還可以去整體閱讀感受出發(fā),回到語言文字中尋找依據(jù),但這些過程都離不開朗讀。朗讀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讓學生充分聯(lián)想和想象的感受中通過聲音將平面的文字立體化,再加深對文本的感悟,進而將文本和自己的情感體驗完美融合,實現(xiàn)學生對文字的體悟能力的提高。
(二)名師的朗讀是這樣指導的。
小學學習階段,學生為了能夠真正掌握教材就必須有積極的想象參與其中。如朗讀文學作品,有借助于想象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原文。于永正老師教學《圓明園》一課這樣指導朗讀:
師:那你能不能讀一下第5自然段,試著把你的恨讀出來,試試看!
(生朗讀第5自然段,師板書:掠、搬、毀、燒)
師:同學們,看黑板(指著板書的“掠、搬、毀、燒”)。我把我能從這位同學朗讀中所聽出來的恨都寫在了黑板上。不知道同學們的感受和我一不一樣,你看這些侵略者有多么可惡,不但把我們國家價值連城的寶物都掠走,而且還把搬不走的寶物統(tǒng)統(tǒng)燒搾!毀掉!那我們一齊再把最后一段讀一遍“1860年10月6日……”
讀!
在本課的教學中,于永正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學生通過想象,能激發(fā)學生心中對帝國主義的憎惡,八國聯(lián)軍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的畫面浮現(xiàn)在學生的頭腦中,同時學生也在朗讀中加深了對祖國遭受的屈辱牢記心間,加強了對祖國的熱愛,才真正理解了作者文字間深藏的仇恨和憤怒。
(三)我在教學《頂碗少年》時,這樣指導朗讀。
圍繞少年的三次表演場景創(chuàng)設(shè)情境指導朗讀:
師:這篇文中頂碗少年進行了幾次表演?結(jié)果怎么樣?
生:一共進行了三次表演,失敗了兩次,最后成功了。
師:他失敗了兩次,是不是他的技術(shù)太不過關(guān)了?看下面的句子。
出示:在輕松優(yōu)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摞金邊紅花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
師: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體會到了頂碗少年的動作優(yōu)美,給人以美的享受。
生2:頂碗少年的表演動作的變化,柔中有剛。省略號蘊含著表演動作的變化無窮。
生3:我從中看出他的技術(shù)很嫻熟。從“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及對碗的描寫中,我感受到他表演技藝高超。
師:是啊,“驚羨”是驚嘆羨慕的意思,他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誰來把他這種高超的技術(shù)讀出來?
生讀。(再讀,指導朗讀)
教學中,以讀為主,抓住描寫頂碗少年表演時的動作的語句反復品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場雜技表演不僅精彩優(yōu)美,而且表演難度很大。首先,通過學生與少年的對話,使學生更深入地感知少年堅強、勇敢的品質(zhì)。其次,與文本對話,從描寫少年表演時神態(tài)、動作的語句及對觀眾的表情、言行的描寫中,使學生走進少年的內(nèi)心世界,為感悟他面對再次的失敗時的驚慌失措做好鋪墊;感受少年堅強、勇敢、挑戰(zhàn)自我的信心。
五.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獲得人生啟迪。
(一)散文的審美價值與生活密不可分。
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我們又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對于散文來講就是散文的審美價值。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意蘊更加深厚,審美價值巨大。《桃花心木》一文林清玄通過繼續(xù)種樹人給桃花心木澆水沒有規(guī)律,最終成就樹木百年基業(yè)的事,說明了人在艱苦環(huán)境中要自立自強,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的道理。這就是借物喻人,借助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比喻人的一種品格,這是突出主題的常用辦法。例如: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jié)菜瑯涿缇蜁菸酶唷P叶婊畹臉涿纾龅娇耧L暴雨,也會一吹就倒。”種樹人的一番話,使我非常感動。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zhuǎn)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圍繞種樹的規(guī)律和培育人的道理這一共同點展開聯(lián)想并以此來說明深刻的道理,讓人記憶深刻。教師指導時可以讓學生摘抄下來這些寓意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二)我們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是為了指導我們更好的生活。
在學習完這樣蘊含深刻的散文后要以理論指導學生的實際。例如《學奕》的學習課后作業(yè),我設(shè)計了讓學生回憶了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中有沒有三心二意的時刻,結(jié)果怎么樣,以后要怎么去做?學生們暢談感想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相信以后的生活中也一定會好好學習,一心一意不再做故事中那個一心想要射箭的學生了。而《手指》一文學生就會從中學會了看待問題、他人、自己的時候要全面的去看,懂得人和事物都是各有利弊,只有權(quán)衡以后才能合理處理問題。《頂碗少年》的堅持不懈定然讓很多孩子堅定了遇到困難時刻的決心和毅力。
散文教學的其他內(nèi)容尤其是和語文不相關(guān)的跨學科的知識不占據(jù)語文課堂的時間,例如,科學常識,道德教育等,因為這些內(nèi)容充斥語文課堂反而會使語文教學失去語文味兒,也就違背了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規(guī)律,更談不上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黃厚江.語文課堂尋真——從原點走向共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3.
[2]汪怡.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解析[J].哲學文史研究,2018(7):95.
[3]遲卉.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shù)特色研究[J].科技風,2015(22):224.
[4]陳桂生.教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語文教育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