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玲
摘要:最近幾年,中學地理從教材編寫、內容選擇到課程設計、教學方式,改革力度都很大,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作為一名一線地理教師,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地理的興趣仍然不大,這個問題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癥結在哪里,如何解決?首先很多學生認為地理難學,難在哪里?從目前使用的幾種版本的地理教材來看,盡管做到了圖文并茂、趣味性較強,但由于實行的是“由大到小”的框架體系,即從宇宙、太陽系到地球、人地關系,也就是先自然后人文。學生先接觸到的就是宇宙和地球部分,包括地球自轉、公轉及其地理意義等知識,而這塊內容卻又是整個高中地理最難的部分,學生空間想象和感知能力又不強,所以很多學生感到地理難學,也對學習地理毫無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地理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最關的一點。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豐富有趣的地理知識的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到這種藝術、魅力之所在,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老師在授課時,必須將地理的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運用多種靈活的方法,使得學生學得活、記得牢,輕松學習,靈活應用。
關鍵詞:學習興趣;輕松學習;重要性
一、要大力宣傳地理學科的重要性
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都是每個國家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包括常見的自然災害,如干旱,地震,臺風等等都與地理知識有關,發達國家如英國早已把地理作為中學生必修的三門主課之一。而在我國很多人都認為地理“副科”,“小學科”,在我省高一地理課時數是文化課中最少的。這除了和高考模式有關外,更重要的是和學校、家長的宣傳導向有關,如有的學校就片面認為地理錄取人數較少、就業門路狹窄,無形中就削弱了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導致了中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健全。
二、融洽師生關系,讓學生擁有學習的愉悅心境
愛是開啟心靈之窗的鑰匙。撒下一片愛心,可以消除學生緊張、拘束的心理,更能促使學生以堅強的意志克服學生中的困難。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和藹可親的微笑、善解人意的目光、耐心細致的啟發誘導以及對學生表現出來的每一點積極因素的彭勵,都可以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動力。“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尊敬某個老師,也就可以能喜歡他所教的學科,就更有利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三、關注時事,激發興趣
時事熱點是人們街頭巷尾熱衷討論的話題,學生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這些熱點問題,對其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應該充分注意這類熱點問題,將之引入課堂之中。例如每年我國東南沿海登陸的臺風引發了自然災害,課堂上針對此問題,講解臺風的名稱(海棠、麥莎、珊瑚等),由此了解臺風的有關知識,熱帶風暴在中國和東南亞叫臺風,在大西洋叫颶風,在印度洋叫熱帶風暴,發生地不同,名稱不同,但性質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中的強烈風暴,以及臺風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危害及預防,再講到現在全球關心的環境問題,氣象災害和預防問題等等。這樣不僅了解了時事,還拓展了教學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學科聯合,引發興趣
地理是綜合性學科,在學習地理的時候,應該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縱橫聯合,不能將其割斷,這樣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例如,學習語文時可以了解我們古代描述氣候、環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北風吹地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學生一邊欣賞詩句中的優語境,一邊掌握地理知識。關于環境保護,是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政治課中要人們怎么做?”,是從“法律”的角度講的,而地理中則是從現在“怎么樣?”,從分布上講的,化學、生物物理則是從“為什么”,闡述它的基本原理和形成原因上講的,幾者結合,從外在的表象在的規律,學生才真正全面地認識這個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結合故事,印證歷史
一個故事不能缺少地點,把故事里的地點聯系起來,就可以繪成一部故事地理圖。《西游記》的故事貫穿南亞,死海的民間傳說流傳于西亞,元朝的征戰史拓展到歐洲,鄭和下西洋可以講講非洲的歷史。講述我國對外貿易時,引述中國紡織品出口和別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使學生懂得建設四個現代化的艱難,增強學生勤奮學習、刻苦專研、為國崛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六、借助網絡,制作課件
由于計算機網絡的開通和多媒體課件的利用,大大地方便了地理教學,使單調乏味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如制作“地球圍繞太陽轉”、“雨的形成”的動畫,形象地演示地球的動變化規律、雨的形成過程。利用網絡中的圖片、文件介紹地理知識,很多過去只能憑想象的情景一下子躍然于眼前,學生進入了一片神奇的天地,又仿佛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驟然高漲,中國氣象網、中國旅游網、中國鐵路交通網,讓網絡全方位向學生展開,使學生大飽眼福,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知識。
七、游覽學習,探究奧秘
我國的大江南北,風景秀麗,游覽的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大自然的奧秘。通過?? 親身實踐獲得體驗和感悟,近距離獲取第一手資料,結合課本上的知識,了解我國的地理植被、水源、氣候和農業生產等情況。在講授水利時,筆者結合當地的桑干河,講解桑干河的歷史、水源情況、何時干枯、怎樣治理等情況,以此了解當地的地理地質發展。在考察時,及時解答學生疑問,有疑促使學生思索,促進學生有新的發現,帶著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培養學生良好的研究習慣。
八、尋找規律,進行概括
地理中零散的知識較多,學生不易記住,教師應對知識進行整理,找出規律,或者編成詩句、順口溜,使學生易記易懂。如中國 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用“兩湖兩廣兩山,四市四江又四川,陜甘兩寧藏瓊新,云貴內青福吉安,港澳是我好河山,臺灣歸來大團圓”概括,我國100萬人口以上的少數民族歸納為“蒙回藏維苗,依壯布滿朝”十個字,用數字記憶各大洲面積:亞44、非30、北美24、南美18、南極14、歐10、大洋洲9(省去00方千米),七大洲以南美為中心非洲+南極洲=亞洲、歐洲+南極洲=北美洲,這樣才記得牢。
參考文獻
[1]時靜. 淺談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J]. 學周刊, 2011(17):185-185.
[2]張玲. 淺談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 教育教學論壇, 2012(5):119-120.
[3]吳桂琴. 淺談如何提高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J]. 都市家教月刊, 2014(1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