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精神是各族人民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崇高的思想感情,是一個國家擁有凝聚力、創造力的象征。初中歷史教材思維性較強,也是中學生第一次接觸歷史,所以正是培養中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最佳階段,對于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每個教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方法:資料影像;近代文明;愛國志士
中學生正是處于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最佳時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要積極地調動中學生的愛國情感,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利用影視資料激發學生愛國意識;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進行教學時要建立他們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獨立的意識,所以在進行近代歷史知識教學時,可以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中國發展至今,有許多愛國志士為國家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愛國教育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品德發展,以下是筆者進行的詳細闡述。
一、利用資料影像,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能播放影音的優勢進行教學,因為對于一些重要的獨立性歷史事件,僅僅靠教材和教師的講述,學生很難對此印象深刻,所以利用相關的資料影像進行教學最合適不過。將資料影像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可以讓學生直觀的通過歷史事件感受到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認識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前的社會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
例如,以學習《辛亥革命》這一課為例,我會利用課下的時間尋找相關的資料影像。因為在2011年上映了同名電影《辛亥革命》,這個電影既符合教材內容又適用于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電影主要講述的是處于晚清末年的中國,正式內憂外患的時候,因為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讓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電影按著時間順序客觀的講述了這一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在正式上課時,我會利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播放其中某一片段,片段內容大致是“辛亥革命的誕生是建立在清王朝的腐敗、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的基礎上的。”然后我將正式向學生們講述課本上的內容,這樣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資料影像更容易掌握辛亥革命,隨后我會向學生們總結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發生,我們中華民族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開始!”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辛亥革命》這一課的印象,還能通過資料影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學習近代文明,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擁有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盡管曾因某些不可逆的事件被分割過,但仍然不能改變民族統一的趨勢。初中的歷史教材對于學生的來說是最適合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最佳學科,歷史擁有著其它學科沒有辦法比擬的優勢。
例如,以學習《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這一課為例,這節課主要講的是“一國兩制”的提出以及香港與澳門的回歸。為了讓學生們深入的了解這兩個重點,我將利用課下的時間搜集相關材料,在正式上課時我將按照“一國兩制”的提出背景;香港、澳門為何被分割;香港與澳門的回歸時間、過程、意義等三個方面進行講解。通過講解的過程讓學生明白我國的領土是不容被侵犯的,要維護國家統一,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三、了解愛國志士,培養學生的品德發展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的影響,絕大多數的歷史教師都是以能讓學生考個好成績為主,讓學生可以接受書本知識、記住歷史人物和事件為輔,這樣就導致了學生品德教育的培養得不到重視,所以歷史教師不僅要肩負著傳授歷史事實,還要幫助學生們愛國主義情感的提升,為了能做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學會運用愛國志士的事跡,樹立學生的正確人生觀。
例如,以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這一課為例,這節課主要講的是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導致紅軍損失慘重,為了突破反動派的包圍,中國紅軍進行長征。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其中的困難,我將利用課下的時間搜集相關材料,在正式上課時,我將這樣為學生們進行講解:“長征是我國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之一,紅軍們一共進行了380多次戰斗,在這個過程中犧牲了430余人,他們先后攻占了700多座縣城。這個過程無疑是艱辛的,但他們卻不曾放棄,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意志,經過約兩萬五千里的長征之路終于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隨后利用20分鐘進行本課的學習,最后我將進行總結:“古往今來,為了國家為了名族愛國志士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社會主義事業本身就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事業,在這個過程中,困難險阻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應該時刻準備著肩負起歷史的使命,為了祖國,為了民族時刻準備著!”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歷史事件,提高學生的品德教育。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通過歷史課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學生樹立自豪、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之一,而愛國主義精神更是作為一種情感,它見證了中國近千年來的歷史發展,所以教師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亮.初中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8(02):76-77.
[2]陳炎蘋.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7(03):34-35.
作者簡介:張愛珍,出生年月:1974年10月,性別:女,單位:廣西貴港市桂平市白沙鎮第三初級中學,職稱:中學一級,學歷: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