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鑒
隨著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已深入人心,美術教育對全方位人才素質培養的作用也越發重要。蔡元培先生曾經強調過:“美育除包括各種直接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外,凡社會環境的變化,文化建設,個人修養,社會的組織進步等,都應該包含在“美術”二字里。”簡言之,就是處處有美術。總之,良好的美術修養,將是一個人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幼兒的繪畫是他們本真的生命活動。根據幼兒心理學的研究,三到六歲的幼兒常常憑借事物的形態、顏色、聲音和動作來進行思維,進而通過繪畫來表達內心感受。在幼兒期,對幼兒進行繪畫意識培養,能促進幼兒藝術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然而,“圖片(實物)——示范——輔導——評論”四步曲一貫是現階段繪畫教學必備套路。這種一再強調對自然的模仿和再現,嚴重地阻礙了幼兒創造能力的發揮。因而,對幼兒繪畫意識進行正確地培養顯得尤其重要。
一、幼兒的心理特征
(一)感知覺特征
1.感覺(視覺)。
由于幼兒對鮮艷顏色比較敏感,因此在所有顏色中,幼兒對黃、紅、綠顏色的辨認正確率最高,對12種顏色的辨認正確率順序依次為:黃、紅、綠、橙、白、淺藍、紫、深棕、品紅、藍、棕、深綠;他們對12種顏色的辨認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提高。
2.知覺。
幼兒的知覺主要反映在顏色知覺、空間知覺兩個方面。幼兒對顏色的辨識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對不同顏色的辨識程度也是不同的;幼兒對顏色的辨認能力在5歲后明顯提高;幼兒一般都喜歡橙、黃、紅、綠等鮮艷顏色,而不喜歡黑、棕、灰。針對于空間知覺,幼兒能在大小不同的圖形中分辨出哪個大,哪個小,辨別大小的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幼兒對物體體態的掌握,由易到難的順序依次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梯形、菱形、平行四邊形。
(二)想象特征
1.3~4歲的幼兒想象活動通常沒有任何的目的,也沒有前后一貫的主題。
幼兒在動筆繪畫之前不能說出繪畫的主題,想象完全是依賴行動過程而進行的。通常它們在畫完一個圓圈后才會說畫的是皮球,而不是先說要畫一個皮球然后再畫一個圓圈;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想象內容很零碎,并且沒有任何意義的聯系,想象的數量也顯得少而單調。比如說,他們可能在紙上先畫一個桔子,再畫一個汽車,再畫一只小貓,想象之間完全沒有聯系,想象的內容也往往局限在生活中幾種重復的常見東西,形象特征也顯得很少且不完整。
2.4~5歲的幼兒想象仍主要以無意性為主,有時會出現有意的成分。
有意的成分主要表現在有一定的目的和一定范圍的自由想象。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幼兒在繪畫之前能夠說出想做什么,一般繪畫都能夠按目的和計劃進行。但想象的內容非常的簡單,它們經常邊想邊說邊畫。比如給他們畫紙,問他們要畫什么,可能他說畫小狗,然后就會一邊畫一邊說“我要畫一頭在睡覺的小狗”,畫完后,說還要畫骨頭,畫了骨頭還說要畫小貓,都能按自己的計劃完成,畫的物體之間也有一定的聯系。總的來說,幼兒在此階段的想象內容比以前豐富,但仍然零碎。
3.5~6歲的幼兒繪畫有一定的創造想象表現。
幼兒在繪畫活動前已經有了明確的主題,整個繪畫過程能夠有次序地按計劃進行;想象內容涉及面比之前要廣的多,而且,這個年齡的幼兒想象一般都不止有明確的主題,他們還有自己的情節,他們會在屋頂上畫蘋果,也可能在蝴蝶的翅膀上畫小花;想象內容開始新穎,不再單調的重復畫常見的事物,他們可能歪著小腦袋說“我要畫這樣的小汽車”;想象形態力求符合客觀事物,它們開始意識到所創造的形態與客觀事物的一致性,開始考慮畫的像不像。
二、幼兒繪畫包含的內涵和教育意義
(一)內涵
1.幼兒繪畫是心智發展的表現。
通常情況下,幼兒在繪畫初期并不能保持很好的協調性,也無法保證繪畫內容保持在邊界之內,這種雜亂無章的線條很難讓人理解,這也是幼兒繪畫不同于常規繪畫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這種繪畫通常以自由和隨意分布為主,造成這種特殊性的原因是幼兒年紀過小,無法保證手和眼睛的協調性,這種情況會隨著幼兒年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慢慢的從看不出內容的雜亂線條轉變成為常規意義上的繪畫。
2.幼兒繪畫是自我表達欲望的表現。
大多數幼兒在沒用形成完整的語言系統之前,無法完全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這就決定了他們要通過其他的形式來表達,而繪畫就是其中的一種。幼兒看似雜亂無章的涂鴉,一般沒有具體的圖形,也不分表現的時間,他們隨時隨地都會用這種涂鴉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同時也是對自我表現的一種表達。
(二)教育意義
1.開發智力、增強觀察力。
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在每一個不同的幼兒眼里都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子,而他們對于事物最初的關注點往往是它的形狀和色彩。一個事物的形狀和色彩的傳遞媒介是眼睛,是要通過視覺進行傳達,通過眼睛看是幼兒接受世界的最初形式,也是他們感知世界的基礎,這種感知決定了他們的繪畫形式。在進行繪畫的時候,他們要充分調動自己的視覺和聽覺等感官,這對于智力的開發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途徑。想要把一樣看到的東西畫下來,就要細心的去觀察、去揣摩,所以幼兒繪畫可以增強他們的觀察力。
2.豐富生活、體驗世界的美好。
幼兒階段正是對一切充滿好奇的階段,世界上的每一樣平凡的東西都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哪怕是一片微不足道的樹葉和一只正在爬行的螞蟻,而這些他們所見到的事物和某種場景都可以作為繪畫的素材,將所看到的東西畫出來這個過程也是他們豐富自己童年生活的有效途徑,讓他們對自己存在的這個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這個世界無疑是美好的、多姿多彩的,這些都可以讓幼兒通過繪畫來感受到。
3.加強交流。
幼兒繪畫也是孩子之間互相交流的好機會,在適當的引導下,讓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與同伴進行交流,并且互相介紹自己的繪畫作品,都可以培養人際交往能力,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孩子高情商性格的形成,使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變的樂觀和開朗,為身心健康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三、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正確認知
在幼兒教育的課程中,繪畫是非常基礎而且重要的一門課程,是孩子們通過眼睛看世界的一種重要途徑,若是運用得當,不但可以激發審美意識,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然而大多數家長都認識不到繪畫的重要作用,在他們的認知中,學習繪畫,就要取得一定的成就,甚至將來要用以謀生,給孩子施加巨大的壓力,這樣往往適得其反,影響孩子的創作熱情,讓繪畫變的有跡可尋,而不再是天馬行空,在父母和教師的觀念影響下,幼兒對于繪畫的興趣只會越來越淡,而且天賦往往被埋沒,失去了最初的初衷。
(二)不合時宜的攀比
上面提到過,不同年齡的幼兒的感知和想象特征都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是不盡相同,然而很多教師意識不到這個問題,他們更關心的是幼兒的繪畫水平能不能達到他們所希望的預期,在他們看來,那些達不到他們期望的孩子的畫就是“不好的畫”,而相對應的就是“比較好的畫”,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對比。對于那些沒有畫出他們指定內容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尋找一個“榜樣”做出攀比,用以激勵孩子,然后這種不適當的攀比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孩子的繪畫熱情,也扼殺了他們的創作天賦,得不到教師的表揚,想要堅持繪畫的心情就會大打折扣。
(三)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現如今,幼兒繪畫的教學模式基本都是臨摹,由教師拿出示例圖或者一樣東西,讓孩子們照著樣子去畫,而畫的好與不好的評價標準就是畫的像還是不像,這種教學模式都是不可取的,不但禁錮了他們的想象力,還會限制他們的思維表現形式,達不到教學目的,也無法讓幼兒產生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模式的適應性
現階段美術教學模式,嚴重的束縛了人們對美術教育的正確認識,遏制了孩子們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單純只傳授繪畫技能的美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美育最富有意義的是啟發幼兒的創造潛能,然而充足的素材是創造的前提。因此,在幼兒繪畫表現階段,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個性的發揮,克服過分的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鼓勵他們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以此同時,培養他們對自然美的感受,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啟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一)觀察能力的培養
由于幼兒年齡比較小,所認識的東西比較有限,而他們的想象是以觀察到的事物為基礎的,因此,幼兒觀察能力的提升,在進行幼兒繪畫意識培養的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教師要把幼兒觀察能力的培養看作是幼兒繪畫意識培養的中心任務。“盧梭在《愛彌兒》中曾用浪漫的筆觸描繪道,如果一個人從未在干燥的原野上跑過,而他的腳也沒有被灼熱的沙礫燙過,如果他從未領受過太陽從巖石上反射出的悶熱氣氛,那么他怎能感受到美麗清晨的所有愉悅呢?”[1]在這里,盧梭要表述的是,繪畫應該親近自然,親身體驗,感受自然事物的生命運動模式。幼兒的繪畫也是如此。教師應該盡可能的解放孩子的思維空間,使他們能在大自然中取得更多的繪畫素材。他們需要用視覺,聽覺,觸覺感受事物,同時經過大腦對審美意象進行加工改造,再經過手的涂鴉,創造性地用作品來傳達內心活動。通過視覺來觀察所要表現的事物,進而進行審美意象的創造,是提高美術質量,創新過程的前提。因此,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經常帶領幼兒外出參觀,讓幼兒接觸大自然、田野、山河、公園等環境及事物。
(二)創造能力的培養
在幼兒繪畫的過程中,他們通常會打破成人繪畫創作的條條框框,畫出一些在成人看來既可笑又稚嫩的作品。這種超常規的、個性的現象正是幼兒獨特想象和神奇創造力的體現。在這個年齡段,培養幼兒繪畫意識是最合適的。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表象變形、分解與組合、聯想等方式對審美意象進行加工改造。“表象的變形是指在保證表象的基本形態和主要特征的情況下所構想的種種新表象。”[3]創作者既可以為達到某一目的進行有追求的變形,也可以是無意識地、被動地、自然而然地在腦海中進行的變形。在幼兒美術里既有有意識的表象變形,也有無意識地表象變形。正因為有了這些變形,才使得幼兒的美術充滿了迷人的魅力。教師要允許這種表象變形的存在,并通過自己的情感投入,以啟迪和引導性啟發的指導方式,鼓勵、幫助幼兒進行表象的變形。
(三)豐富課堂
想要激發幼兒對繪畫的創造力和觀察力,就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用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來達到教學的目的。想要做到,就要對幼兒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幼兒是一個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的群體,而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運用這個特點,例如將所要畫的東西擬人化,把太陽想象成和藹的爺爺,花朵想象成一個漂亮的姐姐,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了解來將想象中的東西畫出來。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游戲情節,比如讓孩子們用搭積木的方式做成圓形和正方形,再將這些圖形畫出來,用游戲和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既完成了“玩”的過程,也完成了“學”的過程。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師和家長都要鼓勵幼兒多多觀察身邊的人物或者事物,并用繪畫的方法將它們表達出來,無論他們畫的什么樣,都要給予贊揚,久而久之,就會建立他們的信心和熱情。
五、結語
每個幼兒天生具備創造的本能,不論是對過去看到過事物的再現,還是發揮想象,他們都能以較高的創作熱情、天真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具有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培養美感和愉悅身心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幼兒對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現力;能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實際創作能力;還能促使幼兒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而改變現階段的教學模式,抓住幼兒認識面窄的這一特點,培養幼兒觀察能力,進而啟發其思維,是開發幼兒創造潛能,促使其在繪畫中有所創新的關鍵。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