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欽
計算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只要學生弄清算理,以理馭算,就能很好地掌握算法,促使算法技能的形成。因此,要注重算理教學,讓學生形成正確、熟練、靈活的計算技能,進而有效地提高其計算能力。
一、借助圖示,感悟算理
“數”與“形”緊密相連,“形”使“數”直觀呈現。數形結合就是通過數與形的相互轉化來解決數學實際問題。教學中,只要我們能夠適時地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就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算理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
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時,可以利用數形結合,使學生體會“通分”的必要性,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在引導學生理解算理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圓形圖,直觀地展示怎樣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再相加減。
然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發現、總結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法,理解算理。
師:讓我們一起回顧用通分的方法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過程,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
(邊演示課件邊引導學生發現,并指名匯報)
學生通過觀看動態的課件演示,從“形”的角度將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共性加以溝通。先進行通分,將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從而讓學生弄清了由于它們的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所以必需先化成分數單位相同的同分母的分數之后才能相加減,并明白了其中的算理。
二、借助生活,理解算理
其實,不少數學算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現實的原型,因此教學時應讓學生感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宏大的生活數學課程觀,密切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創設情境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同時描述數學問題產生的背景。
例如,在教學“加減法簡便計算”時,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媽媽到商店買球鞋,身上有435元,每雙球鞋198元,媽媽可以怎樣付錢?還剩多少元?學生會想出多種方法,他們有的會借鑒買東西時“付整找零”的經驗,先付出200元,再用235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抽象出435-200+2的算式。這樣,就借助生活情境建立起了“多減要加上”的數學模型,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經驗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相關問題的能力。
三、借助問題,講清算理
在計算教學時,若僅放手讓學生嘗試進行計算,他們對算理的理解往往是膚淺的,有的甚至會出現偏差。因此,為了讓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更深刻,許多教師都是借助問題進行啟發與引領的。教學中,教師要針對計算的連接點、受阻點、易錯點等關鍵處,不僅要強調“怎么算”,更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算”,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法。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之前,可以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99×23= 。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99×23=(99+1)×23=100×23=2300”這樣的錯例。這是因為學生片面地關注了99“接近整百數”的特點,而沒有考慮到整個算式的結構,沒有準確分析“這個數”在算式中與其它數之間的運算關系,只是盲目進行湊整的原因。這樣,必然會產生計算過程前后不相等的問題。學生出現這種錯誤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算式的意義,而是僅僅停留在題目結構層面上,也就是先找相同的因數,再套用字母公式,不能按照算理正確地思考簡算過程。因此,教師應從最樸素的算理——乘法的意義出發,堅持“算理先行、理到法隨”的教學原則,分析學生的易錯之處,抓住問題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借助訓練,內化算理
鞏固練習是熟練運用計算算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徑。精心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內化算理,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之后,可以先設計一些判斷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學生可以根據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從形式上作判斷;也可以根據乘法分配律的含義,聯系乘法運算意義來進行判斷。如:
25×(100+4)=25×100+4( ? ?)
(25+7)×4=25×4×7×4(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還可以再設計一些填空題讓學生熟練運用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有從左到右和從右到左兩種形式,要能使學生能在其間順利變化。做完填空后,還可以讓學生試著再進一步口算結果,讓學生發現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為下面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作好鋪墊。如:
___×___+___×___=(16+26)×8
(125+11)×8=____×____+____×_____
276×38+276×62=____×(___+___)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一些靈活性較強,并有一定變化發展的、不同層次的綜合練習,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如:235×36+470×32 ,101×76-76,等。同時,計算練習的形式要注意多樣化,可設計對口令、開火車、搶答、辨析糾錯等不同形式的練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學有所樂”。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