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摘要:啦啦操最早進入人們視野是在NBA籃球賽的中場休息作為娛樂觀賞類節目,隨著后期的改良發展,這項運動已經變為一項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普適性極強的融合了音樂、舞蹈、體操、健身等多種元素的體育項目,變為了體育運動中的一個新興類項目。甚至在我國的很多高校中,有很多啦啦操校隊在大型運動賽事中嶄露頭角,得到了國人的喜愛和關注。啦啦操運動本來是帶有濃厚的西方文化色彩的項目,自進入中國后,不斷地與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融合,碰撞出一種新的火花。本文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下,對啦啦操運動進行研究,探討其是否達到了很好的“本土化”成長,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特色,從多個角度研究傳統文化對啦啦操運動的發展影響,促使國內的啦啦操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
關鍵詞:傳統文化;啦啦操運動;融合;研究
啦啦操運動是一種年輕化運動,旨在渲染朝氣、快樂、運動,看似與傳統文化不搭邊,但是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會產生不同凡響的化學反應。啦啦操的表演激情四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具有濃郁中國風情的啦啦隊無疑就是一張中國名片,形成獨具一格的具有現代、時尚、快節奏又有中國特點的啦啦操,這便是中國文化與競技體育啦啦操的完美結合。
一、啦啦操運動的興起
啦啦操最早來源于早起部落社會的慶祝儀式,后來在美國得到了長足發展,最初為美式足球吶喊助威的活動,最后到現在成為全世界范圍內的一項體育運動,遍布NBA、足球、橄欖球、棒球、游泳、田徑等比賽現場,至今已經超過100年歷史。其中的cheer部分,有振奮精神,提振士氣的意思,原始是為了激勵外出打仗或者打獵的戰士們,而現在依然沿襲了此精神,鼓勵賽場中的運動員們勇敢直前,爭取勝利。
啦啦操運動于2002年引入中國,它充滿陽光、時尚和陽光的特性,深受我國中小學青少年的追捧。在國民的倡議下,國家體育總局于2009年正式批準開展全國啦啦操聯賽官方賽事。現我國從事啦啦操運動的人口已接近25萬人,直接覆蓋650萬以上人口。
(一)啦啦操不同于健美操。啦啦操是單項體育運動,同足球、籃球、排球等項目一樣具備獨立體育運動特征,健美操需要的是現場視覺效果及動作難度效果,它更注重的是運動員在比賽時所能體現的動作難度要素,動作性質相比之下接近體操。啦啦操相對更注重視覺效果,通過團隊配合滿足表演的需求,只要具備一定的健美操功底,基本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啦啦操運動。健美操更注重動作難度,啦啦操更注重表演效果。
(二)啦啦操不同于廣場舞。廣場舞蹈將自娛性與表演性融為一體,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熱情歡快的表演內容、以集體舞為主體來表演的舞蹈形式。啦啦操則具有競技性,動作難度和運動量都要高于廣場舞,伴奏音樂的韻律性也不像廣場舞那么隨意,因此對于參與者的身體條件要有一定要求。
(三)啦啦操不同于舞蹈。啦啦操和舞蹈來自兩個不同的領域,前者屬于體育項目,后者屬于藝術形式,兩者從動作的發力方式來看差異較大。舞蹈是“技”與“藝”的有機結合,給人一種柔美的印象,啦啦操的發力是以短時間的快速發力、動作的制動、使肢體的發力方式呈現一種獨特性。
二、傳統文化對啦啦操的作用
啦啦操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呈現了中國文化的表達,一方面則是國際化的體現。近些年,在很多啦啦操國際賽事上,濃郁的中國風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些便是傳統文化與啦啦操融合的典范,有助于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啦啦操文化。
(一)傳統文化對啦啦操的正面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世界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一。它對啦啦操運動的正面作用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元素與啦啦操的融合上。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自強不息、以人為本等基本精神是其最本質的內涵,不僅是推動中華民族向前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它民族的標志。傳統文化與啦啦操的融合,這些獨具特色的本質將在啦啦操運動員以及啦啦操表演過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有助于形成獨特而又有中國特點的啦啦操。
(二)傳統文化對啦啦操的負面作用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其中“忠、義、禮、孝、廉”的理性主義又是儒家文化的代表。而理性主義是以壓抑人的欲望、阻止人的創造欲和競爭欲為代價的,這將直接扼殺人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性的發揮,也將影響啦啦操運動競技方向的發展。既然是競技體育,那么就會強調創新,創新啦啦操編排方式,如果在創新意識上落后,則必然導致啦啦操運動的滯后性。所以要實現國內啦啦操發展進入“加速度”狀態,就要轉變理念,以符合現代啦啦操運動的發展規律和趨勢。
三、辨證看待傳統文化與啦啦操運動的關系
任何兩個事物的融合都會有利有弊,這就需要我們用辨證的眼光去看待,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傳統文化與啦啦操運動的融合既有利也有弊,但終究是利大于弊的,啦啦操運動在本土化發展過程中,不斷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并把其活力、熱情注入到了中國文化中,而啦啦操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得到了傳統文化的保障、促進與豐富。
那么我們怎么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呢?這就需要我們擯棄傳統文化中不利于啦啦操運動發展的文化因素,尋找適合于中國啦啦操發展的傳統文化,使得啦啦操運動通過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不斷豐富其內涵,為啦啦操在國內發展培植沃土。同時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文化差異讓我們“和而不同”,傳統文化中的理性雖然與競爭理念的沖突不可避免,但阻力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者轉化成啦啦操運動發展的助力。
四、充分發揮啦啦操運動中傳統文化因子的作用
(一)啦啦操運動與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每個中華子民都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傳承者愛國主義精神,在不同的時代表現形式不一樣。在現代的啦啦操運動中,帶著很大的競技性色彩,每位運動員代表的都是中國的形象,為了五星紅旗耀眼地出現世界我也太上而努力奮斗,通過啦啦操的熱情表演,讓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
(二)啦啦操運動與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精神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這是中國傳統文所傳承和推崇的。啦啦操運動由于運動強度大,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求非常高,沒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是不能將這項競技體育完美地展現出來的。啦啦操運動要求表現的主題積極向上,動感十足,帶給運動員和觀眾積極向上的感受,從而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啦啦操運動與傳統文化中的以人為本精神
啦啦操運動將音樂、舞蹈、體操、健身等元素糅合在一起,通過對自然動作的美化,優美地將動作呈現出來,充分體現了自然的本質,這與強調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的以人為本精神是不謀而合的。運動員在啦啦操的表演過程中,只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才能實現多種因子的完美融合,在賽場上表現出超高的技術,實現健康與舞美的統一,從而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五、結語
啦啦操運動帶有濃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傳入中國后,在本地化土壤上重新“開花結果”。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而這兩者的融合,其實也是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融合。我們要辨證地看待這種融合趨勢,加強我國傳統文化與啦啦操運動的結合,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啦啦操運動注入更新的活力,使我國的啦啦操運動水平邁向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徐寶豐.啦啦操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9 (03).
[2]吳蓉蓉,林錦清.啦啦操運動團體凝聚力影響因素[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 (06).
[3]許小剛.啦啦操運動在高校體育文化中的價值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