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宏 隋宏俊
摘要:“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圍繞地域文化的教育資源,融合STEAM的教育理念,借助閱讀材料,將語文閱讀教學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結合,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實現個性化的學習。學校遵循著開放性、多元性、創新性的原則,在立德樹人、以人為本、體驗參與、開放資源的課程理念體系指導下,確立了“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體系和課程實施的策略,探索有效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提升了學校辦學品位,使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浸潤中得到滋養,努力實現了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學校的特色發展。
關鍵詞: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
大連市西崗區建設小學位于大連市火車站的后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外地在校就讀學生約占全校學生總數的89%,這些學生來自全國20多個省份和自治區。他們所在的家鄉,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自然環境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學生流動的經歷,成了學校教育的寶貴財富,學校將他們自身的地域文化當作一種教育資源融入新的地域文化之中,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地域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現代城市的生活。
“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是指圍繞地域文化不斷地整合優質的教育資源,融合STEAM的教育理念,打破常規的學科界限,借助閱讀材料,將語文閱讀教學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結合。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實現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動手實踐,感受豐富的地域文化,建立跨學科的創新思維和應用能力,讓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更快地融入到大連這個第二故鄉并感懷第一故鄉,從而內外兼修,提升學生的身份認同感及心理認同感,以利于長遠發展。
一、“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的意義
祖國的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與中華文化血脈相連,學生了解語言文字,才能了解中國歷史,才能真正將所學轉為所用。因此,如果學生能夠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清楚各個地域的不同風土人情,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發展,進而對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想使課堂結構有所突破,就必須從傳統課堂“流程式”的教學設計拓展為“小班學習生態環境設計”。操作層面的關鍵點是引領教師把握“小班學習生態環境”的設計要領,引導教師開展基于活動、基于問題、基于項目等深度學習方式的選擇,改變“流程式”的教學設計。在學習資源開發上,創建學習工具資源、網絡技術資源、社會力量等,促使學習者課堂有意義學習的發生。STEAM課堂是學生圍繞一個真實的問題情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完成高層思維的學習。
二、“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的目標
通過挖掘自身地域文化教育資源,構建適合學生德育發展的系統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心理認同感、身份認同感,從而培養學生“榮”“融”“容”的優良品質;優化學校管理,弘揚學校文化,豐富學校內涵,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推動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共同發展。
三、“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的實施原則
第一,開放性原則。課程開發要有開放視野,既要傳承地域文化的經典,又要引入各地區優秀的資源,在關注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形成校本特色,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第二,多元性原則。課程活動要與各個學科整合、與課程教學整合,課程活動的目標、內容、要求要與學科的要求做到兩者優化共設。同時,課程活動還要在時間、空間與活動形式上體現課內外、校內外的優勢互補,達到整體效應。
第三,創新性原則。STEAM教育理念是一種更具有創意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教育實踐,它注重現實生活與學習的聯系,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動手體驗,講求知行合一。我們以STEAM理念為支撐,將地域文化進一步深化為“個性化課程”的主題實踐,用特色課程承載學校文化。
四、“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的體系
學校在立德樹人、以人為本、體驗參與、開放資源的課程理念指導下確立了“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
五、“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的實施
(一)課時安排
由語文教師組織3~6年級學生參與課程任務建設,按照課時計劃,每學期組織每個班級進行一次,每次4~6課時。每個主題活動項目的課時安排應根據任務難度和實施方式進行合理分配。
(二)組織方式
課程組織方式以小組合作方式為主,合作的前提是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制定方案。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興趣、能力、特長及活動需求,明確分工,要求學生切實參與到活動中來。教師既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又要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和合作溝通能力。
(三)教學方式
建設小學從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學習情境和學習結果四大要素出發,創建了以“閱讀”為牽動,以“閱讀雷達”為“腳手架”的項目學習環境。教師采用“對話文本、學習構思、學習推進、學習評價”等活動,使學習者互動地參與到延展性的、復雜的、真實的問題中,學生主動探究,創造出某一作品并完成重要知識的學習。
1.對話文本
教師根據地域文化課程的主題,提供相關的語文閱讀材料,引出需要研究的文字,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五年級“墜入大海的天使——貝殼”一課中,教師引入席慕蓉的《貝殼》(這是一篇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美文)引發了學生研究貝殼的熱情,使學生對不同地域的貝殼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2.學習構思
根據地域文化主題確定學習的內容,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借助STEAM教育理念提出項目問題和項目學習的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碎片性的問題進行分類、整理,形成了系統的、具有探索性的開放問題,并確定了具體的探究內容。
“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的三個維度,分別是閱讀理解、地域文化研究、個性創意活動,它們之間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操作性極強的課程體系,有效地支撐起建設小學“STEAM+漢字雷達”的課程實踐。
如學習五年級的“墜入大海的天使——貝殼”一課時,學生借助“閱讀雷達”提出了若干研究問題:
閱讀理解:文章中的貝殼經歷了什么?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
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我們來自不同地區,我的家鄉都有哪些貝殼種類?是不是只有海邊有貝殼?貝殼有哪些種類?貝殼里有什么?貝殼可以做什么?如何區分貝殼年齡?
STEAM個性創意活動:音樂中的貝殼、文學中的貝殼、我用貝殼來設計、我用貝殼做游戲、我用貝殼做實驗。
3.學習推進
有了初步的學習構思,就要進行科學的學習。教師通過閱讀材料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小組針對問題共同討論解決方案、設計項目研究計劃、明確合作規則、與教師一起了解需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根據學習內容進行講授,引入課外資源,幫助學生搭建學習框架,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根據學習內容進行評價與反饋。
4.學習評價
學生作品展示前需要經過一定的練習,并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展示過程教師可以錄制成視頻,幫助學生反思,項目展示的過程應廣泛地邀請社區、父母、同伴參與,并給予針對性反饋。項目進行前、進行中、結束后,學生可以隨時借助學習內容對自己進行自評、組評,并邀請教師評價。項目學習評價量表需要根據不同項目的側重點進行設計。
(四)學習環境
STEAM課堂是圍繞一個真實的問題情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完成高層思維的學習。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校一直堅持為學生搭建真實的學習環境。“墜入大海的天使——貝殼”一課的推進過程中,學生參觀了大連貝殼博物館,對貝殼有了直觀的了解。通過查資料了解到“貝”字的字源字理、貝殼的相關科學資料。教師把課堂打造成“小廚師樂園”,學生親手制作了美味的蛤蜊湯和貝類水餃。學生運用拼、粘、刻等藝術手法設計了貝殼藝術品,又運用燒、浸泡、搭建等形式進行了貝殼的科學實驗。整個課堂推進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問答與討論,而是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讓學習者自身感受生成的過程。
學生在項目解決過程中,一方面思考運用怎樣的知識才有效,并收集必要的信息;另一方面,面對復雜的項目情境展開扎扎實實的跨學科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教師應運用知識技能,確立若干層級的下位目標,有邏輯地開展問題解決的過程。
(五)學習成果
為了能將學習成果推廣,每年的5月份,學校開展“地域文化課程體驗日”活動。教師在前期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按照“熱議話題——話題追蹤——活動準備——活動體驗——展示評價”的流程設計地域文化體驗課程。學校對這些課程進行審核、指導、評議,每年都會選出30個體驗課程。“地域文化體驗日”是建設小學在研究地域文化教育、創新課程背景下的全學科課程活動。
第一屆是以“展示地域魅力,舞動創新夢想”為主題的學習成果展示,設置了“舌尖上的面食”“地域歌曲大家唱”“紙有你‘型’”“油畫中的家鄉”“家鄉的貝殼”“茶道”“家鄉的建筑”等課程。教師在各個課程體驗區精心設計,搭建真實的學習環境,通過知識問答、美食品嘗、游戲互動、嘗試創新等方法帶領學生進行體驗。教師是設計者,家長是組織者參與者,學生是體驗者。當天所有活動都是由家長組織的,他們當中一些人的專業知識水平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讓我們拓展了身邊的教育資源。
第二屆是以“一帶一路手拉手,一班一省看中華”為主題的學習成果展示,師生們甄選了來自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25個省份,開展地域文化學習,研究這些省份的歷史、藝術、科學、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內容。班級的環境設計極具地域特色,可以說,一個班級就是一個省份的濃縮。學生身著盛裝,學習知識,體驗樂趣,動手實踐,臉上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喜悅。
課程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了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近距離接觸了地域文化,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科素養。通過活動,將學科教學與地域文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不斷創新。這些體驗課程不僅僅是學生的專題活動,還包括某些學科學習進程中“階段性”的活動,隨著一個個“小課程”的積累,“課程體系”會逐步形成。
建設小學“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遵循“立學習權利,還教于學;立生命智慧,還學于生;立個性成長,還生于人”的核心理念,挖掘地域文化課程資源,凝聚并形成切合學校自身特點的“STEAM+地域文化”個性化課程體系,將地域文化教育與課程建設相結合,探索有效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使學生在濃郁的文化浸潤中得到滋養,實現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提高、學校的特色發展。
參考文獻:
[1]袁行霈,陳進玉.中國地域文化通覽[M].上海:中華書局,2013.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