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基于此,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精心開發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課程,讓學生在體驗、探究、制作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民間工藝,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文化歸屬感和文化自豪感,增進對傳統文化知識、傳統民間工藝的探究意識和認同感。
一、開展“中國傳統節日課程”,延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命脈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國傳統節日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節日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基于傳統文化框架與學生主體體驗活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多學科、生活化的融合課程,注重核心理念的發掘和現代化的闡釋。
(一)“清明課程”
“清明課程”是遼寧省實驗學校“文化傳承”課程體系中傳統節日課程的一部分,主要由“民俗儀式課程”“民俗風箏課程”和“民俗踏青課程”構成。其中,“民俗風箏課程”是基于傳統文化框架與學生主體體驗活動相結合的、全學科、生活化的融合課程。
在“民俗風箏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制作原創風箏、放飛原創風箏來了解傳統民間工藝,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文化歸屬感和文化自豪感,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傳統民間工藝的探究意識和認同感(如表1所示)。
其他學科在“民俗風箏課程”中承擔的教學內容是:科學學科——“風箏探索課”,了解風箏的飛行原理;美術學科——“風箏賞析課”,欣賞風箏圖案,了解風箏的文化內涵;語文學科——“風箏習作課”,結合風箏比賽過程,進行習作練習;思品學科——“風箏分享課”,進行風箏分享活動,交流原創風箏的創作理念,分享制作風箏的感受;“年級大講堂”——“風箏揭秘課”,聘請民間風箏大師,講解并現場制作傳統風箏,解答學生在制作原創風箏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二)“端午課程”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在“端午課程”實施中,做到全學科融合,帶領學生全方位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綜合實踐活動學科重點帶領學生:包粽子,了解傳統食俗的來歷、含義,了解粽子的樣子、種類、味道,學習包粽子的方法,在學校食堂自己動手包粽子、煮粽子,并把煮熟的粽子帶回家跟親人一起品嘗;編五彩線,了解端午節佩戴“五彩線”的含義,學習編制“五彩線”的方法并佩戴“五彩線”。
其他學科在“端午課程”中承擔的教學內容(如表2所示):
在“端午課程”的尾聲,恰逢初三學生即將參加中考。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將“五彩編織”活動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初一、初二學生深入學習中國結的編制方法,為初三學生編制了四股編的“詩荷”系列、蛇結的“豐年”系列、金剛結的“啟程守護”系列、十字吉祥結的“愛的密碼”系列、平結的“雙喜”系列等吉祥手鏈。在這些寓意美好的繩結上,裝飾著精心挑選的掛件。發出悅耳響聲的銅鈴,祈愿初三學生平安康健;美麗的彩珠和蓓蕾祈愿初三學生萬事順意;靈動的雙魚、葫蘆掛件,祈愿初三學生考試順利。
“端午課程”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使學生自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在合作與分享中深入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
二、走進民間剪紙藝術,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魅力
剪紙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中的一門易于上手卻難以精工的民間技藝。它既講究線條構成,又追求透視關系;既強調夸張的造型,又注重輪廓的唯美。剪紙的紋樣大多以人物、鳥獸、蟲魚、器用、山水等為主,剪鏤刀刻,無奇不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依據地域特點,以滿族剪紙為切入點,開設了“有趣的剪紙”主題項目活動,面對一至六年級學生進行系統教學(如表3所示)。在剪紙教學中,學生學習剪紙技法,實現眼、手、腦協調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深入了解、理解剪紙文化。通過主題項目活動,學生懂得欣賞剪紙作品,發展了審美情趣。
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教師組織學生用剪紙作品布置教室。學生確定了剪紙作品的主題思想,了解不同的主題形象所表達的價值理想和審美理想,了解每種圖案所表現的特殊意義,遵循民俗民風,充分挖掘比喻、諧音、寓意等因素,精心選擇和設計紋樣。在新年聯歡會上,一年級學生利用“創意梅花”剪紙作品裝飾教室;二年級學生利用“福豬”剪紙作品裝飾教室;三年級學生利用“團扇”剪紙作品裝飾教室;四年級學生用一系列的“年俗活動”剪紙作品裝飾教室;五年級學生利用“燈籠”剪紙作品裝飾教室;六年級學生利用“福字”剪紙作品裝飾教室。這些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美好寓意的作品,為新年增加了喜慶的色彩。
三、開發“博物館課程”,感受中華歷史文化的精粹
“博物館課程”分為實地考察和借助多媒體了解兩個方面。實地考察主要是針對遼寧省博物館和沈陽故宮來進行;多媒體了解的內容比較豐富,如《國家寶藏》《國寶檔案》《我在故宮修文物》等。
遼寧省博物館積淀深厚,藏品涵蓋古今中外,時間跨度大、豐富多樣,尤其對遼寧地區的展覽更是全面。依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我是小小講解員”活動為主線,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和體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博物館里近距離接觸中華歷史文化精髓,感受它們雖經受歲月流轉卻依然散發著無窮魅力。培養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興趣,增強文化自信。
高年級學生主要采用教師輔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以“探尋沈陽故宮”為主題,學生自由組建學習小組,確定小課題研究內容,主要研究沈陽故宮的布局、色彩、建筑雕塑特點、動物造型的寓意、龍紋樣式與含義等方面,先在場館中參觀、探究,后續不斷完善研究內容,最后以多種形式匯報學習成果。
總之,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應深入挖掘其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因素,精心開發和設計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內容,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中學習知識、增長能力、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自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