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姝君
在素質教育下,教師在開展小學德育時要深入了解學生的道德認知,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興趣出發,設計豐富的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并在其他學科滲透德育,讓學生掌握德育知識,規范道德行為,使他們的道德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開展德育時,教師要把學校、社會、家庭結合起來,利用三方合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推動小學德育的高效進行。
一、加強思想品德教學,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在小學德育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思想品德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德育知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講知識、道理的教學方式,借助創新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進行深入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快樂,主動投入到德育學習中,通過學習增強他們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意識,并能用掌握的德育知識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實現高效的思想品德教學。
例如,在教學《我愛家長的山和水》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誰不說俺家鄉好》歌曲、《我的家鄉》錄像及相關的自然景觀圖片、資料,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家鄉有哪些景色。通過多媒體生動、直觀的教學,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在其他學科滲透德育,增強道德意識
在小學德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還要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滲透德育,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增強道德認知,實現各學科的德育功能。在各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時,教師要抓住教學的重點內容,與德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深入探究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例如,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語文課文時,教師在讓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后向他們講述了雷鋒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的英雄事跡,讓學生深入了解了雷鋒,獲得了深刻的學習感受,能夠懂得奉獻愛心、助人為樂。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他們在小組中進行互幫互助的討論學習,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讓他們掌握“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
三、開展感恩主題班會,讓學生學會感恩
主題班會是指教師根據教育內容制定主題,然后根據主題進行展開討論,最終實現教育目的的活動。在德育過程中,教師在開展班會時要根據學生道德素質發展的情況設計班會主題,精心選擇主題班會的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班會中,通過相互交流獲得深刻的感受。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感恩主題班會,讓學生在班會上說一說父母、教師、同學在哪方面給予了自己關心和幫助,要用什么方式報答他們。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積極發言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在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發言的過程中,他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動和震撼,激發了他們對父母、教師、同學的感恩之情,并能在實際行動中表達自己的感恩。通過感恩主題班會,讓學生懂得了感恩,學會了感恩,有效提高了他們的道德素質。
四、分組教育,以優帶差
在小學德育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道德素質和道德認知不同的學生,有的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識,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養成了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而有的學生的道德意識比較薄弱,有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在開展德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道德素質的不同把道德素質高的和道德素質低的學生分成一組,使他們在小組中進行學習,以優帶差,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有效提高。在小組學習中,道德素質高的學生會對其他同學的道德認知和行為習慣進行指導,使小組成員都能增強道德觀念,提高自我管理意識,積極學習德育知識,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發展。
五、設計豐富的活動,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在小學德育中,設計豐富的活動是延伸德育的手段。通過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道德認識,讓他們用學到的德育知識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設計德育活動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道德綜合素質和興趣設計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教育。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少先隊活動,讓學生唱國歌、在國旗下演講等,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組織學生進行植樹活動,讓學生在植樹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培養他們保護周圍環境的意識;舉辦班級文明禮儀好少年評選活動,提高學生的班級責任感,做到講文明、懂禮貌。通過豐富的德育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深刻的體驗,加深了他們對道德的體驗,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并自覺堅持,使德育在豐富的活動中能夠發揮其教育作用。
六、學校、社會、家庭三方合作,提高道德素質
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教師要把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結合起來,通過三方合力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使他們在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促進道德綜合素質的發展。在社會教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社會,在社會中學習和成長。例如,讓學生體驗清潔工、售貨員、門衛等的工作,使他們認識到每種工作都十分重要,學會尊重他人;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讓他們獻出自己的愛心,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促進道德素質的發展。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做榜樣。例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敬愛老人、善于幫助別人、熱愛勞動等,利用家長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傳遞德育,使他們在家長的帶領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在生活中始終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學校、社會、家庭的合力,學生受到了更多的德育,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道德素質,使他們在學校、社會、家庭中都能用掌握的道德觀念嚴格要求自己。
七、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教師要堅持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從發展學生的道德綜合素質入手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思想品德學習掌握德育知識,并在實際行動中遵守掌握的道德知識,促進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靈活運用各學科的德育功能向學生滲透德育,增加他們學習德育知識的機會,提高他們的道德意識。為了使德育實現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把學校、社會和家庭結合起來,加強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使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綜合發展。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