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席元 楊知潤
時代在進步,百姓生活越來越好,小小的文具寄托的是對孩子學業(yè)進步、茁壯成長的期盼,承載的是一代代人接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夢想
開學是新學年的起點,標志著孩子們在人生路上又邁進一個新臺階。每逢開學前,父母都會為孩子竭盡所能準備嶄新的文具,從用報紙給新課本包皮,用碎布拼接嶄新書包,到“拉桿箱”式的書包里裝著新樣式筆袋……時代在進步,百姓生活越來越好,小小的文具寄托的是對孩子學業(yè)進步、茁壯成長的期盼,承載的是一代代人接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夢想。
書皮:報紙、掛歷到定制封皮
8月29日中午,小學開學前,在南京火車站附近的金橋廣場,熙熙攘攘的客流中,不少是帶著孩子來選購文具的家長。
來自浙江臺州的施荷蓮在這里已經(jīng)做了26年的文具生意,談起開學“新裝備”的變化,她深有感觸。
“以前包書用的是報紙,條件好一點的人家用掛歷紙,再后來就有了專用的包書紙,2000年以后,塑料書皮慢慢流行起來?!彼f,現(xiàn)在則是“量體裁衣”,“因為廠家已經(jīng)根據(jù)教材的不同規(guī)格裁好大小,家長買回去粘到書上就行。”施荷蓮說,臨近開學,家長們都會帶孩子來買文具,“這也是一種儀式感吧。”
蘇州市民張振華也記得,自己小時候最開心的就是開學前和父母一起購置“新裝備”?!耙郧鞍謰寱o我認認真真地包好書皮,然后在封面上寫下每本書的科目、班級、姓名?!睆堈袢A說,今年我的女兒也要上小學了,這些程序一樣也不能少,“時代不同了,生活變好了,雖然現(xiàn)在家長親自包書皮、寫封面的少了,但希望子女學有所成的心是不會變的。”
書包:布包、雙肩包到“拉桿箱”
今年63歲的張華奎退休前在河北邯鄲中大建筑機械廠工作,聽說記者要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軍綠布包,他一口答應,回家翻箱倒柜找了出來。
“我的第一個書包,是在1962年,上小學的頭天晚上,母親用各種顏色的碎布片拼成的?!睆埲A奎回憶說。
而他的第一個軍綠布包,則是父親買的,“當時臭美了好久,對書包也格外愛惜,別人下雨把書包頂頭上往家跑,我把書包抱在懷里,生怕弄濕弄臟。”
張華奎的女兒張坤是80后,到了她這一代,書包就以雙肩包為主了,“那時候買雙肩包就看有多少夾層,夾層越多越好,除了放書本還能放很多其他東西?!睆埨ふf。
對于張坤的外甥何一航而言,書包不是“背”的,而是“拉”的?!艾F(xiàn)在的孩子不需要背著重重的書包,也對他的身體發(fā)育有好處?!焙我缓降哪赣H何圓圓說。
“時代不同了,書包的款式更豐富,也更考慮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背部3D設計、護脊分壓、立體凹槽,防止孩子背久了背部摩擦受傷,書包上還有反光條,保障孩子的出行安全等等?!焙螆A圓說。
文具盒:粗布、鐵盒到塑膠筆袋
“文具盒?我直到1959年讀完小學,都沒見過文具盒是什么樣,那時候一塊老粗布既是書包,又是文具盒?!焙颖笔∨R漳縣孫陶鎮(zhèn)東蘆村的王仲只老人說。
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張青藍色方形粗布,布的一角用繩子系著一枚方孔銅錢。課本、文具都用這塊布包起來,然后用繩子纏住,再用銅錢壓在繩子下面,防止東西掉出來。
“那時的農(nóng)村學校,磚頭臺上架塊木板就是桌子,屁股底下墊幾塊磚便是凳子,照明用的是白菜疙瘩做的柴油燈?!蓖踔僦换貞?,寫字用的是粗草紙,鉛筆芯很容易被劃斷,“一晌不知道要削多少次鉛筆,兩手都被鉛筆芯染得黑乎乎的。”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鐵皮盒成了校園里的流行款?!澳菚r我還是拿藥劑盒子當文具盒,做夢都想有一個真正的文具盒?!蓖踔僦坏膬鹤油踅ㄓ虑宄赜浀?,自己用磁鐵在學校垃圾堆里滾來滾去,吸到鐵釘之類的就拿去換錢,10歲的時候終于買了第一個真正的文具盒。
現(xiàn)在,王建勇的女兒王雨欣在東蘆小學讀二年級,她的文具盒是塑膠材質(zhì)的,還帶有一個密碼鎖,如果學習累了,按一下文具盒上的按鈕,就會響起輕松的音樂。
“現(xiàn)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文具盒的樣式也越來越多,孩子們幾乎每年都換新的?!蓖踅ㄓ抡f,“但好日子來之不易,我經(jīng)常教育女兒,要注意勤儉節(jié)約,東西只要沒壞就堅持用。”
三代人的文具盒,見證了百姓生活從貧窮走向富裕。王仲只老人感慨地說:“現(xiàn)在,我們農(nóng)村最漂亮最牢固的房子是學校教學樓,最幸福最快樂的是學生娃。”
摘自新華網(wǎng)
(編輯?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