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姝
每一位孩子來到世間,都是一個天使。從出生那一刻起,兒子便收到身邊所有人約定俗成的道喜,我期望這份喜悅與期冀能夠永遠延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些經典陪我長大,讀著讀著,我已為人妻為人母。現在看來,“孟母三遷”“斷杼教子”似乎不是寫給孩童,而是寫給家長,是在教育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擔起責任,以及如何擔起責任。為母者勇。我堅持自己帶孩子,不是因為嫌棄長輩們的“土氣”和教育觀念的落后,而是因為“他是我的孩子”。他要成長,我予哺養;汝欲飛翔,我為翅膀。
孔子在母親的引導下,祭祀不疏,周禮學踐,成為一代圣儒;顏真卿、趙孟頫均是在母親的撫養與教習中,成為書法大家。于是,我有意識地閱讀相關書籍,關注教子成功的事例,從中獲取經驗與教訓。另外,我也時刻關注身邊的榜樣,反省反思,引以為鑒。
我與丈夫的理念一致:在學校,老師該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回到家,老師教學之外的就該由家長去完成。我沒有擔心兒子輸在起跑線上,也不需要他搶跑,陪伴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課題。在陪伴中,我會觀察、思考兒子的狀態;在陪伴中,兒子與我產生了更多的同步與共鳴;在陪伴中,兒子有了更安全與滿足的“親母期”。我們讓兒子晚一年上幼兒園,也沒有刻意鍛煉他的獨立性,以至于很多人見到兒子與我寸步不離,擔心他將來會“落伍”。誰能想到,兒子在沒有經過適應過渡的情況下,就直接上了幼兒園中班,而且沒有出現任何不適、不合群。
我最喜歡與丈夫談論的話題是:今天發生了什么、兒子學會了什么新技能、今天情緒如何,以及我如何跟兒子“斗智斗勇”……每一件瑣事都滿載著歡樂與收獲。我們是慈父嚴母型的家庭,每當兒子以自己的方式提出不合理要求時,我會調動所有腦細胞,想方設法對其進行說服教育;丈夫心疼孩子欲“舉手投降”時,我則會報以毅然決然的目光,“逼”他與我統一戰線。
作為母親,我希望兒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也希望陪伴他經歷風雨、早日獨當一面。汝欲飛翔,我為翅膀。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