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婷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使用修訂版)》中有這樣一句話: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的熏陶。這句話不僅明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重要性,還明確了培養學生語感的要求。
“語感”在百度百科中是這樣解釋的: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小學生年齡小,經驗也少,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朗讀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徑,但如何在朗讀教學中生成學生的語感呢?從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我們可以得到一點啟發。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雙手,解放頭腦,解放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下面筆者將對這一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語感
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閱讀的重要意義。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能夠讀準課文中的字音、生難詞,讀順句子已經不容易了。那如何在這不容易中去培養學生的語感呢?筆者認為靠“解放學生的雙手”。
低年級學生不僅能力有限,而且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有限,尤其是剛升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在幼兒園就是唱唱歌、跳跳舞、玩玩游戲,然后教師在利用小部分時間教授一些知識。所以剛升入小學以后,對于40分鐘的課堂時間,學生往往都是坐不住的,有的學生甚至站起來走動。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那就要靠學生自己的雙手,低年級的教師每次寫板書時,為了防止學生無事可做,喜歡讓學生書空,當然這有助于學生的記憶。那么在朗讀時也可以讓學生的雙手動起來。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在聽著或者看著無聊的東西時,會發呆,甚至會犯困。但如果手在動的話一般都會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朗讀時讓學生配上動作,學生會覺得有趣,會集中注意力,某些字用動作去解釋,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有助于學生的形象記憶。在教授《蝸牛的獎杯》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在自讀的同時配上自己認為合適的動作,因為可以動來動去,學生都無比興奮。朗讀開始了,什么稀奇古怪的動作都出來了,邊讀邊哈哈笑,課堂上一派活躍的景象。突然小A舉手了,我趕緊走過去,按慣例詢問:“你哪里不會啊?”小A沒有直接回答我的話,而是問我:“老師,我能到講臺上去嗎?”這樣一問我倒是懵了,點了一下頭。小A看我點頭了,揮動著“翅膀”開心地跑上講臺了,到了講臺后,他轉過頭來,得意地哈哈大笑。朗讀聲頓時停止,小朋友們揮動的雙手也停在了半空,大家都呆呆地看著那位小朋友。我也覺得非常奇怪,于是問他:“你這是在干嗎?”他說:“老師,我在表演‘遙遙領先’呢,我跑到所有同學的前面,這不就是遙遙領先么!”多好的解釋啊,我不由得給了他一個大拇指。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所謂的語感,不是會說多么精彩的話,而是會用學過的詞語。理解一個詞語,不是背下字典上的解釋,而是會用自己的話來解釋,并在說話中正確地運用這個詞語。讓學生動起雙手不僅可以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更能幫助學生理解部分詞語。
二、解放學生的頭腦,訓練語感
經過一二年級的鍛煉,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常用的詞語了。到了中年級就有更高層次的要求了,就好比對各年級段的寫作要求,低年級要求寫一句話、寫一段話,到了中年級就要求寫一篇緊扣中心、表達通順的作文了。寫作需要的也是學生的語感,學生會說、能說,寫作水平自然也不會差到哪里。
在朗讀中怎樣訓練學生的語感呢?解放學生的頭腦,即將學生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學會思考。在教授《誠實與信任》這篇課文時,我將“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的“壓”字拿出來與學生探討,讓學生說字典上的意思,讓學生做動作,先初步讓學生體會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再將“壓”與“放”對比,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對于中年級的學生來說,雖然語言的表達能力已經有了提高,但他們說的話往往只是表面的東西,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想,去問為什么,讓他們知道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作者想要表達什么內容。
在閱讀中,除了讓學生對比,還可以讓學生想象,想象不僅可以把枯燥的語言文字變得生動,更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教授《田園詩情》這篇課文時,在說到第二段奶牛圖時,先伴音樂展示幾幅奶牛的圖片,接著讓學生想象,奶牛們還會在這草地上做些什么呢?大家爭先恐后地舉起手,學生們的想象真豐富啊,他們想象的牛兒真活潑啊。聽完他們的想象后,我就問了一句:“你們認為他們想象得對嗎?”然后學生開始重讀課文,有的學生立馬發現問題了,原來作者所要表達的牛兒除了自由,還要悠閑,于是學生開始重新想象。
朗讀理解,理解朗讀,有時候就是要這樣幾次反復,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解放他們的頭腦,讓他們動腦筋,在朗讀的同時多問幾個為什么,然后再通過朗讀去尋找答案。
三、解放學生的嘴,增強語感
語感最終還是要為表達服務的,學好語文不僅是認識字,會用常用的詞,更主要的是要會說。學生走過了低中年級,步入了高年級。在這一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去說,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教授《灰椋鳥》這篇課文時,因為課文內容較長,因此在分析時重點講解了課文的4、5自然段,先通過朗讀讓學生明確灰椋鳥歸林的特點之后,讓學生從第四自然段中談壯觀,從第五自然段中談喧鬧。面對一幫五年級馬上要升六年級的學生,我選擇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圈畫詞語句子,在旁邊寫上感受。課堂上,時而響起讀書聲,時而發出沙沙的寫字聲,學生都很專注地寫著什么。在回答時,先讓學生讀句子,談感受,然后再讀句子,這樣的形式看著枯燥,但因為學生精彩的回答而變得生動、有趣。高年級的學生已經褪去了低年級時的浮躁、好動,慢慢變得沉穩,對語言文字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同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再回到文本,通過反復朗讀幫助學生明確理解的方向。
在教授《神奇的克隆》這篇課文時,我將“如果你有克隆這項技術,你會克隆什么”作為本課的拓展練習,這個題目看似簡單,事實上很難,因為學生對于“克隆”的定義并不能真正理解,學生說得五花八門,克隆樹啊,藍天啊……就是沒有一個說到點子上,我讓他們再讀定義,再讀例子,在分析完課文之后又花了很多時間去朗讀課文,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果然說得很對,終于有一個學生說對了,有了個好的開頭之后,同學們的思路打開了,陸續有人答對。對于高年級來說,朗讀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在朗讀之后還要拓展到生活中去,畢竟語文并不只是書本,它更是生活的工具。
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有效地生成學生的語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將無聲的語言文字形象化,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正如陶行知所說:朗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讀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了。你會讀,能讀懂,自然也能會說,會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