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





【摘要】目的探析急診外科醫院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征。方法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急診外科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急診外科120例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感染的特征及危險因素。結果120例患者共分離出病原菌136株,其中G-菌88株(64.71%)、G+菌40株(29.41%)、真菌8株(5.88%);120例急診外科醫院感染患者均接受各項侵入性操作,其中留置導尿管80例(58.82%)、留置胃管76例(55.88%)、氣管插管68例(50.00%)、深靜脈置管49例(36.03%)等;住院時間、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等均為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結論急診外科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主要為G-菌,感染和各項侵入性操作具有明顯相關性,由此,盡可能降低侵入性操作對控制醫院感染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急診外科;醫院感染;臨床特征
急診科接收的患者多為急、危、重患者,患者疾病類型較為復雜,入院后常需要進行各項侵入性操作進行搶救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各項綜合作用導致急診科成為醫院內感染的多發科室。筆者為進一步總結分析我院急診外科醫院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征,為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率提供參考依據,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急診外科120例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齡27-82歲,平均年齡56.86±10.58歲。
1.2標本來源
本次收集120例患者的痰液、尿液、血液、引流液、皮膚軟組織、手術切口等標本(詳見表1),將其接種于無菌血平板和麥康凱平板上,常規微生物培養分離。采用發過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的VITEK-32系統及配套試劑鑒定細菌。統計病原菌的類型、種類、標本來源、抗生素使用情況、侵入性操作以及住院時間等。
1.3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3.0軟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x 2檢驗,檢驗標準a=0.05,P
2結果
2.1病原菌分布
120例患者共分離出病原菌136株,其中G一菌88株(64.71%)、G+菌40株(29.41%)、真菌8株(5.88%),詳見表2。
2.2侵入性操作分布
120例急診外科醫院感染患者均接受各項侵入性操作,其中留置導尿管80例(58.82%)、留置胃管76例(55.88%)、氣管插管68例(50.00%)、深靜脈置管49例(36.03%)等;詳見表3。
2.3危險因素分析
住院時間、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等均為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詳見表4。
3討論
急診外科為醫院搶救急診患者重要的科室,患者發病急驟、病情危重,常在各項診斷尚未完成的情況下進行搶救,主要的搶救手段為留置導尿管、留置胃管、氣管插管、深靜脈插管、胸穿以及腹穿等,上述侵入性操作不僅破壞了患者機體正常的生理防御功能,還會進一步削弱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為各種條件致病菌和真菌感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急診外科要求手術室護士在較短時間內準備好手術所需的各中手術器械,同時也要求外科醫師迅速投入手術,在此過程中,醫療器械以及醫護人員的手衛生存在檢查和消毒不徹底的情況,極易導致醫源性感染。另外,患者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心理負擔過重,極易產生抵制情緒,不配合治療工作,影響麻醉和手術的進行,嚴重者還會產生應激反應,加重其臨床癥狀且降低機體免疫力,進而導致內源性和醫院感染。
表1數據顯示標本主要來源于手術切口、尿液、痰液,由此提示手術切口、呼吸道以及尿路系統是醫院感染主要部位。表2數據顯示,120例患者共分離出病原菌136株,其中G一菌88株(64.71%),以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見;G+菌40株(29.41%),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見;真菌8株(5.88%),多見白色假絲酵母菌。表3數據提示,臨床搶救措施多以侵入性操作為主,留置導尿管80例(58.82%)、留置胃管76例(55.88%)、氣管插管68例(50.00%)、深靜脈置管49例(36.03%)。表4數據顯示,住院時間、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等均為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x2=15.0000,P=0.0001;X2=153.6000,P=0.0000;X2=68.2667,P=0.0000)。
綜上所述,急診外科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主要為G一菌,感染和各項侵入性操作具有明顯相關性,由此,盡可能降低侵入性操作對控制醫院感染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