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雙營
【摘要】智慧教室為中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實現高效學習。本文主要探討了在智慧教室環境下影響中學教師角色轉變的因素,并提出了促進中學教師角色轉變的措施,旨在為智慧教室在中學的推廣提供有益的參考,實現中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智慧教室;中學教師;角色轉變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2017年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7-JSJYYB-026)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智慧教室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創造性、探究性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實現條件,為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可能。教師作為智慧教室的直接使用者,能否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條件開展教學活動直接影響著智慧教室的應用效果。當前,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智慧教室環境下教師的重要任務和職業活力所在。所以,教師做好自身的角色轉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智慧教室概述
1.智慧教室的概念
智慧教室,是數字教室和未來教室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通過應用傳感器、網絡、媒體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將傳統教室打造成一種能優化教學內容、便利獲取學習資源、促進課堂交互開展,具有情境感知和環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是一種典型的智慧教學環境。
2.智慧教室與傳統教室的區別
智慧教室與傳統教室不是時空觀相比較的概念,其在各方面皆有諸多不同。
(1)服務對象不同
傳統教室主要是便于教師的教,而智慧教室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學生,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還是學生活動、交流的中心,智慧教室更像一個學習社區。
(2)開放性不同
智慧教室是開放的,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呈多樣化。因其開放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其大部分時間不是用來講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與交流。
(3)智能化不同
智慧教室可以即時獲取教師與學生的各種信息,可以依據情境、環境的差異表現改變教室的布置,可以依據教師與學生的需求改變教室的結構等。
(4)需求性不同
在傳統教室中,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所有的學生,教師的教學主要是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在智慧教室環境下,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能夠滿足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化要求,實現教與學的有效互動。
二、影響中學教師順利完成角色轉變的因素
在發揮智慧教室的智慧作用方面,教師起著主導和引領作用,特別是面對中學生這樣一個未成年群體,教師要給予更多的引導與幫助。因此,中學教師必須加快教學觀念的轉變、課堂組織管理的轉變、教學方法和策略的轉變,突破舊的慣性思維,以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
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以及對教師訪談結果的研究,以筆者所在的新鄉幾所中學為例,筆者發現中學教師對“智慧教室”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智慧教室環境不能完全滿足教師的需求
在智慧教室課堂上,智慧環境不完備,直接降低了教師對智慧教室可用性的認識。在硬件層面,平板作為智慧教室環境中必備的工具之一,經常出現卡頓的情況;平板對學生眼睛的影響也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之一;教室內的無線網絡不穩定,有時學生接收不到教師推送的內容。在軟件層面,一是系統兼容性不好,出現了很多問題;二是智慧教室環境所能實現的功能無法滿足個別學科教師的特殊需求。
2.學校支持力度不夠,未形成良好的智慧教室應用氛圍
雖然有些學校對教師應用智慧教室持支持態度,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給予教師的支持力度并不夠。一是對于部分骨干教師來說,學校會分擔更多行政方面的事務,使教師不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探索智慧教室的應用;二是學校內部組織的培訓沒有分層次進行,部分年長的教師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三是對教師的激勵措施不到位,不能從政策上給予保障;四是學校能給教師提供的外出培訓與學習機會較少。
3.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低,主動學習意識不夠
目前,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較低,主動學習意識不夠。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部分教師存在一些職業倦怠和惰性,在培訓結束后仍不會操作使用,認為系統太難操作,采取一種消極低效態度待之;二是教師接受程度不同,有些教師因年齡或學科的原因,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差,對智慧教室的興趣不高。
三、推進教師接受智慧教室,促進角色轉變的措施
1.構建實用且易用的智慧教室環境
智慧教室環境的建設,應以滿足其直接使用者——教師與學生的需求為首要原則,保證其易用、實用且有用。
智慧教室中的各種硬件設備完好匹配,是智慧教室真正發揮作用的前提。如確保網絡傳輸的流暢、資源的順利推送,選用優質的平板減少屏幕直射光對眼睛的傷害,選用高質量的攝像設備保證拍攝錄制優質的圖像等。而在軟件平臺方面,需要整合學校的資源平臺,去除資源平臺種類多、資源分散、軟件系統不兼容等現象。
2.營造良好的智慧教室應用氛圍
(1)定期組織培訓
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在智慧教室開展教學活動時,難免會遇到操作問題、設備故障等。要促進學校內智慧教室的常態化應用,學校必須從教師的實際情況出發,以解決本校教師所面臨的問題為目標定期組織培訓。
為了保證教學效果,筆者所在的高校就經常對教師進行面對面或在線的培訓。分層次、分類型地對教師進行培訓,可按年齡層次來進行劃分,一般中老年教師在接受設備操作類培訓時往往表現出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培訓師減緩進度,細化各種操作步驟;而年輕教師一般對新事物比較敏感,對信息技術接受比較快,可加快培訓進程。這種分層次的培訓更有助于教師有效地掌握應用智慧教室的方法。也可對一個課題組、一個學科選派接受比較快的教師先行培訓,這樣既可促進培訓快速開展,也可讓先學者帶動協助培訓師指導后學者,從而促進“智慧教室”的充分應用。
(2)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學校應為教師提供探索智慧教室的環境,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對于樂于探索智慧教室應用方法的教師,可適當減輕他們的工作量,后期即可在一定范圍內帶動其他教師繼續探索。同時,為推進學校智慧教室教研的深度與廣度,還可將智慧教室的應用效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對積極探索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并鼓勵教師多參加有關的會議學習。如筆者所在學校,曾統一出資安排教師去參加相關的學習會議。
(3)開展教研觀摩課活動
首先,學校應組建教研團隊,開展教學研究。統一組建教研團體,既有利于化解單人工作的畏難心理,也能使教師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相互溝通,互相促進。組建教研團隊,不僅有利于教研成果互惠共享,更有利于經驗豐富的教師迅速帶動經驗薄弱或具有畏難心理的教師,促進團體教研水平的快速提升。
其次,學校應組織教研活動,進行教學探討。學校不定期舉辦基于智慧教室授課的觀摩課或課賽活動,一方面是對參與使用智慧教室授課教師工作的認同,另一方面是不斷擴大影響,帶動更多教師使用智慧教室。
3.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加強自身學習
教師是智慧教室的直接使用者,其觀念直接影響著智慧教室的實際應用效果。教師只有主動學習、積極嘗試、不斷探索,才能真正地體驗到智慧教室給教與學活動帶來的諸多便利。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當新的教育觀念出現時,應積極適應,敢于嘗試與創新,加強對自身素質的培養,勇做新課程改革的先行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師應多去觀摩智慧教室的應用課例,經常總結與反思。
智慧教室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 ,在中學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教師應盡快完成角色轉變,深入學習探討智慧教室教學特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有效地推進中學教學改革,使課堂教學活動更高質、更高效,促進學生完成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黃榮懷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12(02):22-27.
梁山.中小學數學網絡教學資源滿意度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韓冰冰.基于TAM的中小學教師電子白板接受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王珠珠等.《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狀況的調查研究》報告(下)[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19-30.
王玉龍,蔣家傅.以需求為導向的智慧教室系統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14(06):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