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竹
摘要:項目化學習(PBL)被認為是一種可以培養21世紀必備綜合能力與品質的高階學習。我校不斷探究項目化學習的模式和策略。在項目的確立與架構上,注重核心知識的選擇、驅動性問題的提出、項目成果的設計;在項目的優化與充實上,賦予學生發言權和選擇權,使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自己學習的權利,并逐步學會自己學習;在項目學習活動的策略上,使課堂平等化、思維可視化、反饋有效化、聯接多元化;在項目學習活動的評估中,聚焦團隊協作能力、創造與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展示技巧等幾個方向,讓項目化學習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能力提升,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學習模式;學習策略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傳統教育下的學生能否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和未來的世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要想滿足未來社會需求,我們既應注重傳遞學科知識,更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不斷探索提升學生能力的學習方式。
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將項目化學習定義為: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研究并應對一個真實的、有吸引力的和復雜的問題、課題或挑戰,掌握重點知識和技能。項目化學習的重點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包括基于標準的學習內容以及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合作和自我管理等技能。這種學習彌補了傳統教育對學生思維能力、社會情感等方面培養的缺失。
一、項目的確立與架構
(一)核心知識的選擇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高階的學習活動,它不僅可以讓學習者對知識進行內化運用,還能培養學習者批判性思維、自我管理、團隊協作等能力;但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用于項目化學習。如果按照美國教育家安德森的知識框架來分類的話,事實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是不適合作為項目化學習的核心知識的;而概念性知識因其超越事實層面,指向思維,促使各種事實性知識的整合,相對適合作為核心知識。美國教育家埃里克森認為,會學知識的關鍵在于形成概念性思維,運用概念來整合思維,進行遷移。
零散的知識點由于過于具體,也不適于作為項目化學習的核心知識。比如,酵母菌是真菌,像這種知識很難舉一反三;但如果將“真菌”作為核心知識,就可以大大拓展了,真菌的結構特征、種類、繁殖等都是需要掌握的。
(二)驅動性問題的提出
項目化學習的要求之一是:需要一個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一般我們都將問題設置為開放性問題,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關于問題的提出,普利策獎得主、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說,大部分母親在孩子放學回家后都會問一句:“你今天學到什么了嗎?”但他媽媽當年問的卻是:“拉比,你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可見問題對于啟發學生的重要性。
這個問題可以是學生來提出,可以是老師提出,也可以是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的真實性一般通過兩種途徑來體現:第一種途徑是自己去真實地解決問題。例如,我帶領學生做的“蘑菇的種植與雜志制作”項目(見表1)的驅動問題就是:平日里我們與動植物的接觸十分密切,所以我們對動植物相對比較了解;但是蘑菇作為真菌的一種,我們卻不太了解它的特點和繁殖情況。我們怎樣才能讓人們了解這種生物呢?第二種途徑是以某種職業身份去真實地解決問題。例如,如果你是校長,你將怎樣設計六一兒童節的活動?提出的問題要具有挑戰性,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探究才能解決。如果直接百度搜索就能解決的話,那么這就不能成為項目化學習。
(三)項目成果的展示
項目化學習需要一個公開的成果展示。那么在項目設計的初始一定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這個項目的主要成果是什么,二是如何展示成果。成果可以有很多種,可以是一篇論文、一個手工作品、一場演出、小組匯報等。我校的“智能家居”項目就是設計、制作一款智能家居產品,學生通過情景劇的方式將自己的產品進行解讀宣傳;也可以選擇受眾面更廣的展示方式,與社區或社會上的機構聯合展示。
二、項目的優化與充實
當一個項目的大框架建構起來之后,項目的優化過程可以是老師來完成,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完成。在整個項目的過程中我們都要給學生發言權和選擇權,使學生能夠真正行使自己學習的權利,并逐步學會自己學習。比如,“蘑菇的種植”和“雜志制作”項目確定時,教師只是告訴學生學校現有的半地下場館可以栽種蘑菇,把這個項目交給學生之后,學生進行了深度討論。我們將編輯一本迷你蘑菇雜志定為終極目標。
關于綜合項目的核心知識和最終成果,教師需要設計有梯度、多元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保持探究的熱情去完成項目的最終產品。學習活動可引入社會中的專家團隊,提高項目的真實性和專業性。在優化的過程中,盡可能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資源,讓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感受和體驗,然后通過設計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跨學科整合的設計。
三、項目化學習中的策略
(一)營造平等、開放的課堂氛圍
平等是開展項目化學習的基礎。項目化學習的主要方式是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他們是課堂的真正主角。所以,在開始項目化學習之前,最需要的是營造平等、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被重視,體味自主學習的樂趣。這需要教師舍棄“一言堂”,多設計有創造性的活動,幫助學生逐步適應這種課堂氛圍。
“蘑菇種植”項目是完全由學生主導、自己學習并動手實踐的學習過程。每位學生從最開始的稱量原料,到拌料裝袋,最后自己接種,整個過程非但不需要老師的催促,反而經常是學生來找老師,希望快點進入下一步的操作,完全不用擔心如何讓學生專注于學習本身。當學生已經無感于“教師講,學生聽”的枯燥課堂,能讓學生以多感官同時感受的學習方式不僅會激發學生的熱情,而且能讓學生學習效果更明顯。
學生自己確定小組分工、自選學習方式以得到所需的基礎知識、自行安排進程等都是學生在項目中的學習自由。自由不是完全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一種“我可以自己去判斷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決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該做”的權利;自由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分辨、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如果我們從不給予學生這樣的權利和機會,不支持他們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那他們很難學會自主學習,主動探索。
(二)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創意
無論思考什么問題,都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方便與他人交流與相互借鑒。如果是在需要好的創意的時候,我喜歡使用“便利貼頭腦風暴”,將問題交給學生之后,讓學生把想到的所有創意都寫在便利貼上,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如果教室空間允許,可以利用“畫廊漫步”的方式,讓學生走到各組的桌前,直觀地感受其他同學的想法。這個過程中,學生很可能在看到某位同學的想法后有了靈感,在自己想法的基礎上優化出了更好的創意。在人數較多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畫廊漫步”的方法,讓學生的想法能夠與其它組的想法聯接,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本組的成員。
(三)在游戲中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學校經常使用各種比賽來提升班級的凝聚力。例如,運動會時的大家總是非常團結,甚至這種團隊感情在比賽之后還會延續。在項目化學習的小組學習中,我們也要營造這樣的氛圍,讓小組成員通過各種游戲更加了解彼此,產生團隊感情。這種團建游戲在網絡上可以找到很多,可以根據場地和工具的要求自行選擇。例如“大環結”就是一個不需要道具的游戲,無論小組有多少人,先圍成一個圈,然后是隊友之間手牽手,但不可以與身邊的同學牽手;這時這個小組的所有成員應該已經像麻花一樣擰在了一起,接下來小組成員需要相互配合,不斷移動來解開這個“麻花”。
這個游戲是可以用速度來決定勝負的,但在操作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鼓勵最慢的一組完成游戲。共同攻克難題能增強小組的凝聚力。這個游戲可以使用在項目伊始,作為組員快速了解彼此的途徑;也可以放在團隊出現分歧的時候,作為化解矛盾的良方。
(四)引導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
在項目化學習中,我們經常是以團隊協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和研究。需要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及與社會專家的互動。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提問、如何討論、如何設定問題、如何篩選反饋信息、如何給予建設性的意見。在項目化學習的開始階段,這些都是需要老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摸索的。比如,可以通過一個活動讓學生嘗試給予建設性的意見。同學們每人畫一個自畫像放在自己的位置上,然后走到其他同學的桌前給予意見或者評價,用便利貼寫下粘在畫像旁;之后教師組織同學們分享所得到的意見。可能最初你會發現很多學生的意見并不具體,而是概括性的“很好” “不太像”;只有少數同學會將問題描述的十分具體并且附有解決方案,如“眉毛應該再畫長一些,彎一些”。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哪種意見對自己更有幫助,從而引導學生學習給予建設性的意見。
(五)建立多元學習空間
在“蘑菇種植”項目啟動時,我讓學生策劃了啟動儀式,并設計了自我介紹等環節。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成為了一個團體。我們進行了混齡分組,在小隊中有八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這樣的分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八年級的學生更加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四年級的學生也向高年級的學長學到了很多高效的學習方法。項目化學習的學習空間應該是多樣的,聯接也應是多元的。當學生與老師或者社會專家共同學習時,這種一對多的學習模式更適合傳授學習的技巧和必備的基本概念,讓人產生興趣。當同學們小組活動時,這種多對多的學習模式使學生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將知識進行遷移利用。當學生獨立完成某些任務時,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并積極反思。
四、項目化學習的評估
項目化學習活動中的評估可以主要聚焦團隊的協作能力、創造與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展示技巧等幾個方面。在每個方面里還有很多具體的評估內容(見表2),學生可以通過量表進行自評、互評。
教師可以將表格中的內容作為基準,編制出適合自己課堂內容的評價量表。
隨著項目活動的不斷進行,評估也是一直伴隨活動的。在項目化學習的評價中,過程性評價相比于結果性評價有著更加重要的地位。因為項目化學習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而學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并不能通過最后的作品體現出來。所以,教師在開展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幫助學生反思,正確地認識自我并學會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夏雪梅. 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1).
(責任編輯:李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