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課程教學改革是地方應用型大學轉型成功的重大舉措。《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是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本文確定了《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的教學目標,重構了課程知識體系,采用“線上+線下”的模式,翻轉課堂、案例法、項目法、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混合的模式,進行了教學改革。
關鍵詞:混合式;重構;慕課
轉型發展當前我國地方高校發展的方向。建立合理的新課程體系則是保證地方高校教學轉型成功的條件之一。我國學者王桂云、王明明指出,“地方本科高校應依據現實需求,關注職業崗位需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科課程知識為基礎,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1]。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是由具體的一門門課程組成的。高質量的課程建設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微觀體現。陸昉提出,“教學模式改革是大學教學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2]。因此,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的課程教學改革就成為了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重大任務之一。1
德國學者 Rebecca Launer 提出混合學習是指技術支持的自主學習或遠程學習環境與面對面學習環境相結合。我國學者認為,混合教學是整合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這兩種學習模式,是一種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益的教學方式[3]。混合式教學將網絡和課堂有機的結合起來,有效地將二者的優勢和效益綜合起來,也符合當代大學生學習習慣。從而,混合式教學成為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4]。
1 課程目標的確定
課程目標是整個課程設計的引領,課程教學的所有環節都有圍繞課程目標展開。根據城鄉規劃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要求,將本課程的課程目標確定為三層目標:一是理論目標,即學生需掌握的理論知識,主要包括生態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城市生態學的概念和主要理論、生態規劃、環境科學的概念和環境要素、環境規劃等相關知識;二是技能目標,主要包括利用資料分析評價區域生態和環境狀況的能力、區域生態規劃和環境規劃的編寫、運用生態學和環境學原理進行城鄉規劃的能力;三是人文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激發為祖國可持續發展而學習的熱情。
2 教學知識體系的重構
城鄉規劃專業的 《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課程采用的教材主要是沈清基教授編寫的《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也有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城市生態學》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課程教材。《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課程主要是為培養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開設,其目的是為了傳授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生態學和環境學知識,用于城鄉規劃,并不像是生態學專業的學生,僅僅簡單的學習生態學知識。因此,沈清基教授編寫的《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更合適一些。但是該教材是沈清基教授于1998年編撰的,距今已有20年的時間了,需要重新更新教材知識體系。
新的知識體系以沈清基教授編寫的教材為藍本,結合《注冊城鄉規劃師考試大綱》對生態與環境知識的要求,結合其他生態學和環境學經典教材,以章節+專題的形式組織,構建城市生態和城市環境兩大知識群,這樣既能保證知識的完整性、基礎性,又能保障知識的可更新性和前沿性(表1)。
3 教學模式的設計
《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依靠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采用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靈活運用翻轉課程、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融合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檢驗等教學環節,保證學生不但能夠學習到基礎理論知識,還能夠通過視頻、實踐、實驗等途徑直觀而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通過案例、項目運用基礎理論知識,實現對知識的記憶、理解、運用,把知識變成自身的能力。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教學材料主要包括教學PPT、教學視頻、案例資料、項目要求、參考書籍、紀錄片視頻資料等,內容比較豐富。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資料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和手機APP免費使用。
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搭建完成后,根據各教學內容的不同和學生接受程度,經過前期調研,吸收以往教學經驗,教學團隊多次協商后確定了不同的教學方法(表2)。
翻轉課堂教學方法主要用于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教師通過APP提前將任務分配給學生,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資料進行學習,然后在課堂進行講授、討論,教師進行答疑。案例法和項目法主要針對專題,如以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為例進行專題生態城市的教學,以上海、江蘇、陜西等不同地域省份的“十三五”生態規劃為例講解生態規劃。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對于遇到的困惑性較大的知識點輔以小組討論,幫助學生厘清疑難,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案例的選擇不僅僅是教師提供的,也可以讓學生搜集最新的資料進行分析,比如對環境評價、可持續工業等。對于專題“環境問題與環境控制”則是學生搜集近5年的全國和各省的環境公報以及生態環境部、各省頒發的各類大氣、水、土壤污染控制的文件,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歸納總結我國目前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和采取的主要環境控制措施。除上述教學方法外,結合生態學實驗、環境學實驗和生態學環境學實習,讓學生有更直觀深刻地認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想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在教學全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督促和評價,同時也隨時評估教學效果,以便進行校正。對學生的評估主要有平時考核和考試考核兩種方式。平時考核主要由學生課堂講授效果、課堂答疑質疑情況、小組討論成效、作業完成情況、項目完成效果等評估,平時考核結果及時告知學生;考試考核主要有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全過程的評估可以刺激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產生惰性。
4 結語
混合式教學是目前較為流行的慕課教學和傳統課堂授課相結合,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教學方式轉變的一種較為合適的教學方式。在《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混合式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著重解決: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力不足。大部分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而翻轉課堂、小組討論、項目法、案例法等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要求都比較高。二是教師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能力需要培養。大部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質疑能力不足,常常導致課堂討論不夠深入。
參考文獻
[1]王桂云,王明明.構建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8):42-44.
[2]陸昉.推進課程共享與教學改革 全面提升大學教學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14,(1):8-11,7.
[3]顏天明.基于云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8,(17):58-59.
[4]王今,趙新平.高師院校英語專業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0):45-47.
作者簡介:
張志國(1974—),男,河北懷安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城市發展與空間研究。
項目支持:商丘師范學院課程教學范式改革項目“《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 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