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 要:上面說到很多關于法治教育的概念和基本意義,我們也不難看出其在生活中的種種優劣。這就需要青少年學生認真思考一下法治教育該如何做到完美融合到生活當中,隱性課程的開展還要更加符合當代青少年的處境,能夠在日常課程中以最簡潔明了的方式融匯在法治教育當中,為學者所學習受用。這種隱性的學習方式能夠在思想上帶動青少年對法治教育的認同,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生動的闡述了法治教育在一定層面上對青少年兒童的道德理念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法治教育;隱性課程;必要性
1.讓法治教育更加生動的走進課堂,拒絕古板的傳授知識
法治教育太過于著重知識層面的規律性、系統性、學術性,用嚴謹的知識來講述這種教育體系,這樣就容易造成法治理念與實際生活相背離。這樣的話,法治教育的內容只能夠通過簡單的知識層面來解釋,不能夠將自身的影響價值帶給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相關課程教學不要太過于系統化、知識化,隱性課程需要的就是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當中去,以此來開展相關法治文化教育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不像學生在課堂上那種強行的知識灌輸,而是更加偏向于生動的形式潛移默化的傳達著法治教育的文化理念。根據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青少年受教育的形式多樣,強制的灌輸知識并不能讓青少年對知識完全理解運用,教師在課堂中上課的時候給予每個受教育者的尊重都能夠間接的影響著青少年對法制觀念的熱愛程度。從這點可以看出,法治教育要想深入人心,除了在課堂上的傳統知識理念教學,更要通過知識與現實生活相接軌,這就是所謂的隱性課程貫徹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只有這種方式,才能真正體現出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依法而為也會更為人知。這樣的隱性課程會讓教育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從而體現出法治教育的精髓。
2.教育要用行動說明,不可光說不做
關于如何看待“法制”和“法治”的關系,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法制”是一種被人們所牢記的理念,“法治”卻是一種在生活實踐中經常用到的規章制度。“法制”是在給人們灌輸關于法律的條文規定,告訴人們法律的底線等等。而法治則在這個強調法律條文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青少年如何去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權利和安全,更加把法治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法制的教育課程更加注重法律條文的顯性化和知性化,但是卻容易讓青少年忽略了法制的真實意義,缺乏了實踐行動,并沒有將課堂上學到的法律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當中,沒有真正達到法治教育的主動性。當然,法治教育存在的真實存在意義就是法治中的實踐行動來帶動青少年在生活中將法治理念融會貫徹,這也是法治教育所要強調的隱性課程的內涵。法治必須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生根萌芽,然后青少年在生活中有所見識,帶上法治精神有所感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治教育在課堂上傳授給青少年的知識要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這樣才能把法治教育隱性課程深入骨髓的展露無遺。法治精神講究的就是“法”和“治”,所謂有法可治,有法可依,不僅僅要求青少年對法律知識的了解,更要求他們在生活實踐當中能夠熟練的運用這樣一種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
3.落實法治教育到實踐,方式轉變不可避免
眾所周知,同時具備知性、顯性特征的法治教育課堂對青少年是必須的,但是這樣看似嚴密的講堂卻容易讓青少年產生抵觸情緒,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樣的教育課堂通常都是在講授專業知識,一味的融會貫通法律條文和知識文化,教員也沒有很生動的教學方式,用一個教學者的身份來進行各種法律條文的宣講,這也是一種被動的教學,很多青少年學者在這種氛圍中只能隨大眾一樣的學習,缺乏個人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對這種教學方式產生厭惡和抵觸心理。這種心理直接影響他們對這門課程的厭煩,也是法治教育課程的一種失敗傳播方式。法治教育的顯性課堂主要用間接的方式來給青少年講授法律知識,它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引導學者慢慢走近這樣的學術氛圍,逐漸懂得法治教育理念。教員都會明白,不能照著課本念給學生聽,而是要用一種生動、委婉的方式將這種法律知識講給青少年,很多教員都會在課堂上模擬法庭、案例分析、真實行動等等來活躍課堂,進行更高級的講學授課。這樣的教育方式被我們稱為“隱性課程最成功的方式”,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就少了很多古板和生硬,變得更加靈活和多樣。
4.法治教育需要長久而立,其效果不可虎頭蛇尾
法治教育課程通常講究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在教學課堂上就不難看出,教員們都會以快速的教學方式結束課程,留下更多空間給青少年去思考。這種追求快速的方式卻很沒有效率,它沒有辦法保證每個青少年都能夠掌握法治教育課堂上所學的法律知識,這種簡短的文化傳授方式只是暫時停留在青少年腦海中,并不是那種深刻的烙印在記憶中,沒有深刻沖擊到青少年的法制觀念和人格精神培育,這種方式存在不久就會被青少年所遺忘,達到的效率是極低的。想要改變這樣以現狀,教育者就必須從根本出發,將法治課堂隱性課程與青少年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進行法治理念教育的同時也教會他們基本的為人處世,這種隱性課程呈現出的真正意義就是要對青少年人生價值觀的拷問和塑造。這種法治教育隱性課程的效果并不明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塑造成功的,而是要通過堅持不懈的教育,在生活中一點一點的運用和積累,具備長久性和持續性,這樣青少年才能真正從中學到法治教育的精髓,法治教育才能長久的存在青少年生活實踐當中,最終將其培養成中國的合法公民,帶動更多身邊的人遵紀守法,逐漸健全我國的法治建設。
5.小結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依靠法制建設的監督體系進行平臺管理,主要是為了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法治監督能力和對是非的辨別能力。傳統的學校制度中,很多青少年學生都缺乏這種監督與管理的權利與義務,相對于學校的那種傳統教學而言,肯定有更多的弊端。青少年缺乏主動話語權,很多弊端看在眼里卻無法向社會發聲,會導致學校的制度長期存在紕漏。自身遇到的法律難題可以提出來一起想辦法解決,青少年委員部專門為青少年學生服務,對青少年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加以商議并提出解決的辦法。青少年學生通過申訴可以獲得一定的補償,從而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能讓更多的青少年學生感受到這個學校制度的人性化和法制建設的規范化、公正化。更能夠讓人感受到監督的意義和法治實踐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謝丹 楊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野下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路徑探析[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03):35-36
[2]張小晴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法治精神培養的豐厚意蘊和有效進路[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