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經軍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主張。“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部分,強調學校教育要與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相結合,教學要鼓勵學生手腦并用、勤于實踐、勇于創造。
幾年來,我校應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確立了“讓課程回歸現實生活,讓課堂體現現實生活,讓教學貼近現實生活”的辦學理念,并通過全面落實生活化課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構建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全面落實生活化課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即“給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應該包括健康生活、勞動生活、科學生活、藝術生活、社會改造生活等五大類。依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五大類內容,結合新時代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我校確定了生活教育的六大培養目標,即:樹德立品,做心中有愛的好少年——樂助人、能擔當、講誠信;明理啟智,做學習有方的好少年——愛學習、會思考、善合作;強身勵志,做身心健康的好少年——講衛生、會健體、不怕苦;尚美追求,做尚美創美的好少年——學才藝、知善美、修氣質;實踐創新,做勤勞儉樸的好少年——愛勞動、樂實踐、知儉樸;習慣養成,做文明守紀的好少年——講文明、懂禮貌、守規矩。
為完成上述目標,我們以全面落實課程為依托,構建六個緯度、三個經度“經緯交織”的生活教育課程體系。六個“緯度”,即德育涵養課程、自主管理課程、陽光健康課程、尚美才藝課程、勞動體驗課程、習慣養成課程;三個“經度”,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
為了扎實推進生活教育課程的實施,我們堅持“班級有特點、教師有特長、學生有愛好、時時有教育,處處有生活”的理念,有效挖掘和利用各種生活教育資源,有機整合“三級”課程,通過全面落實生活化課程,培養學生的生活興趣,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按照課程實施的規定要求,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齊學科,上足課時,校本課程主要以活動課的形式來落實。例如,德育涵養課程,我校不定期開設道德講堂、國學經典欣賞等;陽光健康課程,每天開展陽光大課間(棒球、武術、街舞),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沙盤、講座等)、體育特色活動(棒球)、益智游戲(無人機、魔方、智慧機器人)等;實踐體驗課程,我們建立了紅領巾菜園,組織學生開展家政體驗、愛我家鄉研學旅行、參觀博物館等活動。
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他倡導學校要與社會密切聯系,擴大學校對社會的積極影響。他在創辦曉莊學校的實踐中,在“社會即學校”的指導下,使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環境范圍等得到非常大的擴充,不僅增加了學生和教師的數量,而且還聘請校外有經驗的農夫、工程人員擔任教員。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就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把學校里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
依據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的思想,我校以社區為依靠,以學校為指導,開展了“構建行動社區,培養社會真人”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通過體驗社會角色,為將來走向社會和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校實施全方位開放辦學模式。我校是大連交通大學附屬小學,與大連外國語大學、大連醫科大學、遼寧經貿學院建立了社會實踐基地和志愿者活動基地關系,與貴州六盤水市鐘山區第三小學、大連中山區東港第一小學、開發區董家溝小學締結為友好學校,并建立跨區域教育聯盟共同發展體。通過開放辦學,加強教育教學文化交流,實現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我校與中國德育報、中國善朝教育、大連市棒球協會、大連市家庭教育學會、大連市仕豪足球俱樂部、旅順書法家協會、旅順口區圍棋協會、旅順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合作,逐步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學校定期開展藝術家進校園活動,詩詞楹聯、書法、剪紙、皮雕、民樂、古箏、圍棋、武術、足球等專家相繼走進校園,專家的指導讓學生學有所長,快速成長。
三、構建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曉莊學校的校訓就是“教學做合一”。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生活的三個方面,是三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
在陶行知的教育實踐中,“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方法。他反復強調,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因此,他主張對兒童實行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大腦,使他能想;解放兒童的雙眼,使他能看;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能講;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能接觸大自然和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兒童的創造力予以適當的培養。
應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我校著力打造以“兒童為中心”的課堂文化,讓兒童在“做”中得到收獲。以“兒童為中心”的課堂文化包括以下要素:核心理念——以生為本、尊重差異、基于生活、促進發展;教學原則——崇尚自然、追求和諧、啟迪樂趣、陽光健康;教學追求——激發童趣、啟迪童心、呵護童真、快樂童年;教學模式——“四步八環”合作學習,具體內容包括自學(學案導學、知識準備)、組學(分解任務、合作完成)、展學(知識共享、交流提升)、悟學(鞏固強化、總結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特別強調教學內容要生活化,既要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又要服務于學生的生活,更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學習,學會操作,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體現“做—學—教”的統一。應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辦學,彰顯了學校辦學特色,提升了學校辦學活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依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堅持讓學生體驗學習、自主學習、快樂學習,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適應生活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著力讓每一位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