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一建議既給語文課堂教學搭建了框架,又給語文教師明確了教學任務并提出了具體要求。毋庸置疑,語文課堂既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陣地,又是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鑒于此,每位教師都應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盡管每節課前,教師都會進行精心的備課,但一節課很難上到完美無瑕,總會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商榷之處。那么,這就要求教師上完課后有必要進行教學反思,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找準補救措施,再利用課下或輔導時間進行“亡羊補牢”。
著名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由此可以看出,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師成長,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失的環節。這樣,教師就可以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水平,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少留遺憾,甚至是不留遺憾。筆者根據自己長期堅持寫教學反思的心得體會,總結得出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一、考查課堂教學目標是否實現
教師對每堂課的教學內容都會預設課時教學目標,并且都會按照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預設,目標的設定是根據本堂課的教材特點、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學生特點等因素確定的,但上完一節課后再審視一下預定的教學目標,尤其是目標中的重難點部分是否全部突破,教學目標是否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進行反思。因為導致課時教學目標沒有實現的原因有多種情況,比如沒有把握好學生的預習效度,目標設置過多或過高;課堂探討問題預設的難易度沒有把握好,導致小組合作討論環節出現爭議,進程緩慢;文本內容太長,教學時間把握不準;課堂上的偶發因素等,以上情況可謂是常見現象。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教學反思來查找病因,進而進行補救整改。
以筆者教學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鄧稼先》這篇文章為例。筆者把“學習人物傳記的寫法”預設為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由于在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找事件、理思路來感受科學巨匠的獻身精神花費大量時間,結果導致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用,因而就沒有實現這一預期目標。上完課后,筆者就進行了教學反思,并將這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不足進行了筆記。于是,筆者就在當天晚輔導的時間進行了補救。
二、審視教學方法是否恰當
我國著名的特級教師王君在談到《喂——出來》這篇文章的教學構思時,提到“追求深度教學,教師要善導,要豐富導之方法,只有導的自然、及時、靈動、深入、無痕,才可能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情感品質在閱讀中得以提升。”其實,王君老師說的“導”就是選準適合課堂教學的方法。學習詩歌體裁類文章時,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作文教學時,教師應重點訓練學生寫作。教學方法的科學與否就會直接決定著學生對新授內容掌握的熟練程度。教師能否讓學生學的輕松,有效理解記憶,科學的方法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筆者在教學《短文兩篇》(《陋室銘》和《愛蓮說》)時,發現學生總是掌握不了這兩種文體的特點。課后,筆者對這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深刻的教學反思,發現這兩種文體既區別又有聯系。于是,筆者就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比較閱讀法,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抓住“銘”和“說”這兩種的文體,采用比較閱讀法與討論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檢驗教學過程是否合理
教學過程是教師組織學生課堂學習的流程,是通過教學環節和步驟,體現教師的教學路徑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也是師生圍繞文本共同研讀的過程,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都要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實現。倘若教學過程是科學合理的,在問題的設計上也是有梯度、有層次的,那么這一節課下來,教學思路會清晰,教學重難點也會有所突破,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會循序漸進。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環節在銜接上磕磕絆絆,會給聽者一種“別扭和梗阻”的感覺,這樣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課后,教師就必須要進行課后反思,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問題主要出現在哪一個環節上,找準問題的癥結,及時解決,以提高教學效率。
當然,教學環節也可以靈活設置,諸如先導入、后檢查預習或介紹作者及相關的文學常識,師生借助問題探究文本,進行拓展延伸、教學小結,布置作業。其實,這些環節并不是固定不變,這要因課而異。
筆者在教學《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時,先讓學生結合文后思考題速讀全文,找出作者一共回憶了魯迅先生的哪些事,這些事分別體現了魯迅先生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分析完成后,再來介紹作者,補充作者在魯迅的指導下取得了哪些成就,這又相當于對本文的內容進行了補充,增加了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熟悉程度。其實,反思教學過程就是再一次深化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過程。有了這樣的反思過程,教師可以充分準備,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明顯。
四、評價教學效果是否顯著
教學內容,指教學過程中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學內容是準備好了,但教學效果要達不到呢?如果在檢測反饋階段,發現學生掌握效果沒有達到預期值,那教師就有必要進行教學反思,反思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哪里,是教學方法不恰當,教學內容難度大,教學設計不夠科學,還是問題設計存在問題等。
筆者在教學杜甫的《望岳》這首詩后,批閱學生的作業時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把“蕩胸生曾云”中的“曾”寫成了“層”。在教學時,筆者就已經強調了這兩個字是通假字,但只是講到兩字通假,就沒有過多的強調含義。針對這次檢測反饋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于是,在評講作業時,就這個問題作了重點強調:這兩個字雖然是通假字,但現在官方審定標準用字時,也會把通假字當作標準用字,而不是采納本字,因此默寫詩句時仍然默寫這個“曾”。這個細節的勘誤,促使學生在以后文言文的學習中就會有意識地記住這個學術規定。這樣一個小小的教學案例,就足以說明教學反思的作用,可以評價教學中學生掌握的知識熟練程度。
綜上所述,教學反思要落實在課堂教學的思想深處,教師要重視其作用,并且找到問題存在的根源,有的放矢的解決問題,不斷地增進個人教學水平,踐行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