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蓉蓉
摘要:在中學基礎學科中,地理學科的綜合性最為明顯,它與政治、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密切相關,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科技等多個領域。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把地理知識與文科、理科、藝術、體育等學科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如講授某一地理位置時可插入相應的歷史小故事等。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作用,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學,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境;地理教學;聯系滲透
在中學基礎學科中,地理學科的綜合性最為明顯,它與政治、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密切相關,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科技等多個領域。因而,在地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其與各學科知識的橫向聯系與滲透。現代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學習提供了“舞臺”。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地理教學與各學科知識進行聯系與滲透,是新課改對地理教學的要求。
一、地理教學與文科知識的整合
地理學本身就包括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多的歷史、政治、經濟以及自然景觀、風景名勝、風土人情等內容。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或提煉清晰、明快的語言,或結合生動、形象的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這種教學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一)與歷史知識的聯系
在學習“東南亞、南亞”時,我把該部分內容與“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進行聯系,教學效果良好。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明朝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我通過計算機為學生展示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到福建長樂、泉州,再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經過馬六甲海峽,最后抵達東非肯尼亞的曼巴薩。學生有了解鄭和所到之處自然和人文情況的意愿,學習興趣大增。通過學習,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學生能夠自覺地把地理知識與歷史知識結合起來。
課后,許多學生還自覺地登陸相關網站,甚至提出了許多值得商榷的問題。如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是從1405年至1433年,哥倫布到達中部美洲的時間是1502年,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命令率領遠航隊環游地球的時間是1519年,荷蘭人合恩發現美洲最南端的時間是1616年。通過對比,哥倫布的遠航比鄭和的遠航幾乎晚了整整一個世紀,這是不是說明15世紀中國的航海業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
在學習中國城市部分內容時,學生已經知曉各個朝代的建都地基本上都已發展成為大中城市。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從地理角度分析各朝代為什么選擇這些地方建立都城。課后,學生通過上網搜集資料,做出了許多可行的分析。
例如西安,歷史上的周朝、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唐各代,均在此建都,這與西安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關系。西安地處關中平原,渭水之濱,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的地理環境優越,物產豐富,交通方便,既可控制西北,又可俯視東南,進可攻,退能守。選在此處建都,很有道理。
又如北京,遼、金、元、明、清等朝代均在此建都,這也與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分不開。北京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永定河的沖積扇上。西部和北部分別靠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經過西部和北部的山口可分別通往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南面和東面為遼闊的華北平原;東北面經遼西走廊通往東北地區。北京市中心東南距海也只有100多千米。北京這種平原與山地和高原交接、地理位置適中、水陸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是建都的首選地。
(二)與語文知識的聯系
眾多文人墨客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吟頌,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教師如果恰當運用,也能夠為地理課堂增添不少色彩。如在學習黃河、長江內容時,我為學生播放黃河、長江的畫面,重溫一些文人名言,學生興趣盎然,有的學生課后還主動搜集這些名篇佳句。
在學習長江部分內容時,當講到“三峽山高峰多,云霧繚繞,一座座青峰在茫茫云海中時隱時現,變幻無窮的景象”時,我引用了李白的詩句《早發白帝城》,并結合多媒體播放三峽地區險奇俊秀的優美風光與人文地理,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也實現了情感教學目標,學生學得輕松愉悅,學習效果顯著增強。
當講到黃河在潼關的大拐彎處時,我引用了唐朝李世民《黃河萬里行》的詩句——“千里黃河此一彎,寒風激浪射潼關。”在講到北方的自然景觀時,我通過播放北方冬天的景象,引用毛澤東《沁園春·雪》的前部分——“北國風光,千里冰峰,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唯余茫茫……”,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講到中國的旅游業時,教師可引用的詩句更多,如“黃山歸來不看岳,五岳歸來不看山”(徐霞客《漫游黃山仙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等。
二、地理教學與理科知識的整合
在地理教學中,對于一些地理現象、地理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數理化知識來講解,使得學生頓悟、通徹。學生既掌握了新知識,又提高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一)與數學知識的聯系
如初一學生在學習比例尺的時候,仍覺得有困難。我通過計算機對地圖進行縮放,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然后,讓學生根據定義進行計算,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滲透簡單的數學知識。又如講授緯線的性質——所有的緯線都互相平行并與經線垂直相交時,可以利用緯線的定義(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線圈)和平行線定理進行證明。
(二)與物理知識的聯系
對于初中生而言,雖然他們所學的理化知識有限,但如果在地理教學中能夠滲透部分相關內容,當學生真正接觸物理、化學知識時,就會更容易接受。自然地理部分內容,涉及非常多的物理知識,如氣溫的變化、降水的形成、風的形成、大氣的環流、潮汐能的利用等知識。對于學生容易接受的物理知識,如潮汐能的利用、降水的形成等,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動畫,讓學生理解此部分內容。對于學生在現有知識水平下難以接受的知識,教師可以設置懸念,對學生進行初步滲透,等到學習相關知識時,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三)與化學知識的聯系
許多地理知識與化學知識也密切相關。如石灰巖溶洞中的石筍、石柱、鐘乳石的形成,可用化學知識來解釋,教師為學生演示該部分知識的動畫,學生就會一目了然,不僅知其然,還能夠知其所以然。又如,人口、資源、環境教學內容中提到的工業“三廢”中的“廢氣”,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對環境的危害很大。如果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化學手段回收二氧化硫,把其制成工業所需的硫酸,就可以變廢為寶了。當然,對于還沒有化學基礎的初一、初二學生來說,教師只能通過圖片演示,點到即止,不能展開太多。
(四)與生物知識的聯系
在地理教學中涉及的生物知識也有很多。在學習自然環境和自然景觀時,教師可以把該部分地理知識與生物學科中動植物的分布相聯系,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了解不同環境中動植物的不同特征。如企鵝為什么是南極洲的特有動物、企鵝的體形特征和身體功能與南極洲的氣候有什么聯系、為什么南方又甜又大的“橘”到了北方就變成了又酸又苦的“枳”、為什么新疆的瓜果特別甜等問題,都與生物學科有關。
三、地理教學與藝術、體育知識的整合
(一)與藝術知識的聯系
與藝術有關的內容同樣可以滲透到地理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在學習長江之前,我讓學生欣賞《長江之歌》視聽資料,讓學生從音樂的角度感知祖國的山川地貌、歷史的榮辱興衰。同時,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習讀吟詠長江的名言佳句,把視與聽、音樂與非音樂、直接與間接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學生從雄壯的旋律中領略到長江的氣勢磅礴,從視頻畫面中了解長江沿途的風光,了解三峽地區的摩崖石刻。學生從中認識了長江自然、野趣、古樸、典雅的風格和獨特的生態分布,感受了三峽石刻更加神奇誘人、情趣盎然的無窮魅力,在從美的熏陶中學到了知識,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
(二)與體育知識的聯系
中學生對體育運動及體育賽事普遍很感興趣。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滲透相關的體育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學生能夠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一些大型的國際比賽,如世界杯足球賽、奧運會等,教師都可引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了解比賽所在地國家、地區的基本情況。
如在學習“巴西”一課時,許多學生都知道“巴西”被稱為“足球王國”,有許多巴西足球隊員在歐洲的一些球隊效力,那么巴西與歐洲有什么聯系?學生對這些問題比較感興趣,我就引導他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經過探究,學生們發現巴西以混血種人為主,講葡萄牙語。巴西(包括整個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15世紀后流入歐洲白種人,16~19世紀期間殖民者又從非洲販來大批黑奴,長期以來各種族之間互相通婚,產生混血種人;巴西又曾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在長達幾百年的殖民統治,使這里的社會、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語言等都深受宗主國的影響。學生還了解到巴西人擅長跳拉丁舞、桑巴舞,巴西的足球技法也融入了桑巴舞的舞姿,所以看巴西足球隊踢球,似乎在欣賞優美的桑巴舞。
在地理教學中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鏈接”豐富課堂教學,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刺激,使其增加獲取信息的數量,延長知識的保持時間。地理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作用,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學,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參考文獻:
[1]高寶君.淺析新課程下高中地理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J].新課程學習(上),2013(9).
[2]朱燕麗.高中地理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教學策略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8).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