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平 周子琦

摘要:當代大學生成長與生活在多種社會思潮相互碰撞的時期,要充分利用當今中國社會的傳播手段,促進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就需要客觀分析大學生群體生活環境的特點,正確認識復雜的意識形態局面對大學生群體產生的消極影響。通過借助新媒體平臺創新主流意識在大學生群體的傳播效力,完善國家教育體系,以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生;主流意識;傳播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必要性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打通了國家與國家之間溝通交流的壁壘,為各國的公眾提供了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各種思潮相互交錯,海量的信息層出不窮,在大眾傳媒的包裝下真假難辨。大學生群體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活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中,很容易失去判斷和鑒別能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與傳播是解決中國大學生主流意識缺失的有效途徑。“傳播與價值觀存在著密切聯系,價值觀的合法性和認同性有賴于傳播來證實和加強”。就國內的文化環境來說,核心價值觀能夠營造出遵守道德規范的良好氛圍,為我國的思想文化建設加力提效。就國外環境來看,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尤其是面對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高壓態勢,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有效維護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和抵御西方強勢霸權話語。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困境
長期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依靠主流大眾媒體自上而下的宣傳,仍然擺脫不了意識形態灌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傳播渠道單一、影響力較弱、覆蓋范圍不夠廣,沒有走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價值觀混亂和道德失范的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仍然時有發生,這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還未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可見,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其次,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尚淺、對其重要性認識度不夠。現今,我國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形成了一個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傳播網,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都能看到醒目的標識語。但深入調查就可以看出,宣傳仍是以理論灌輸為主,無法做到入腦人心入行。另外,沒有建立長效的傳播和反饋機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來自于手機的各種軟件和程序,“主流媒體”的聲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更強,如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不創新思路,增加必要的反饋環節,就難以讓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多視角構建高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體系
(一)“互聯網+”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式
互聯網的出現,顛覆了人們的傳統生活方式,以新浪、搜狐為代表的門戶網站到以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是中國互聯網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而如今,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橫空出世,讓移動互聯網成為了當前的潮流。自媒體時代是大勢所趨,也是未來虛擬社會發展的方向。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充分發揮中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為此,匯聚傳播資源,聚焦傳播效率,創新意識形態宣傳工作,讓互聯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縫對接,建構出一套具有輻射能力廣、交互式體驗強、各類要素充分發揮的傳播新途徑。
1.利用自媒體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渠道
自媒體是新型媒體形態的一種,主要通過手機進行傳播。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的特點,基于豐富的手機應用,其傳播途徑主要依賴大眾社交軟件,如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等。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媒體發展迅速且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同時,“傳播主體就不再作為唯一的中心主導傳播過程了,其他的個人、組織、機構也成為傳播主體的一份子,中心被泛華化,傳播主體由一元走向了多樣”。
微信是目前最為流行的社交軟件,其傳播方式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理論宣傳者,可以將黨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理論成果、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以“朋友圈”的方式進行實時分享,宣傳和呼吁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可以創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信小程序,通過學生會組織、社團組織在校園課余活動的時機進行宣傳,以此來增加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注度。
相比微信,微博則是一種更傾向于廣播式的媒體傳播工具。與“微信”朋友圈的小眾傳播不同,微博可以通過“粉絲”模式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人群,以廣而告之的形式向大眾分享實時的熱點信息。微博的受眾方式以及傳播導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初衷使命高度契合,是開展理論宣傳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建具有特色內容的校園官方微博號,通過校園多種傳播方式進行宣傳,并在此基礎上發布各種能體現出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事例來傳播校園正能量。再者,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的“明星效應”進行傳播。從不同層次的人群出發,選出不同職業的優秀代表,如校領導代表、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等,借助他們在校園的號召力,影響周圍的人,進而達到傳播的目的。
2.依靠“大數據”為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賦能
隨著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過渡,我們邁入了數字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崛起,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時我們在互聯網的行為習慣也被大量的數據記錄下來,形成海量復雜的數據庫,稱之為大數據。大數據對于傳播過程中的各個要素都帶來了創新性的優勢,具有高效的處理速度,可以極大地拉近傳播主體和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
從傳播主體的角度來看,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獲取大學生的“留痕數據”,建立校園大學生數據庫,針對他們的價值觀偏好、消費行為習慣、職業規劃等特定的因素,形成“大學生價值觀”樣本,傳播者通過分析和整合這些資源,以數據的形式呈現出來,剖析出他們的價值訴求,可以從宏觀層面來預測大學生群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存在的聯系。此外,精煉細分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在校大學生,通過在傳播過程中提供最新鮮的動態數據,做出有針對性的傳播。運用大數據還可以避免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做出及時的調整,從而提升傳播效率,降低價值觀宣傳的成本,提高傳播的精準度。大數據還增強了傳播的反饋效力。傳統的傳播反饋機制往往渠道有限、數據量少、真實性不夠強等因素而造成反饋效果的偏差,大數據的出現可以替代以往繁瑣的調查問卷方式去收集數據,利用互聯網對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搜索、分析、整合和再利用,發掘受眾的價值觀取向,通過對整個社會輿論和價值導向的剖析提供權威的反饋信息
(二)改革教育體系,建構全方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框架
教育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必由之路,是有效提高國民素質的有力舉措。教育作為統一的公共治理方式,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只有同國民教育深度融合,嵌入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信念轉化為大學生群體的自覺行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領作用”。
1.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體系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這對于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能夠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課堂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課堂教育,也就顯得勢在必行,這對于塑造未來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改進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各個階段的教學比重,列于專業課程,進行系統的教授,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和認可度。使每一個大學生自進入大學便開始接受教育,隨后逐年加深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程度,培養他們的公民道德思維意識和國家民族精神意識。
2.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考試范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最根本的是要改革現有的教育考試機制。目前我國的教育體系平衡性較差,道德教育內容較少,專業課偏多,容易造成學生認識上的偏差。
因此,除了增加相應的課程比重外,還要改革考試制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到考試的范圍。而我們可以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由淺入深地融人到大學教育考試體系的各個階段,每個階段配套相應的試題,來逐步完善核心價值觀的覆蓋范圍。
在社會思潮復雜交織的現代化社會里,保持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穩定性和高效性對于政黨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尤其是在大學生群體的培育過程中,如何在他們踏入社會之前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至關重要。為此,要特別注重在傳播的精準度和效率上下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讓核心價值觀的魅力跨越社會日益泛娛樂化風氣的壁壘,駛入發展傳播的快車道,從灌輸走向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