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俐君 謝常寧 陳颶
[摘要]日的:探討下咽癌患者術后實施飲食營養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選取行下咽癌切除及咽功能重建術治療的48例下咽癌患者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4例患者。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飲食營養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采用改良定量主觀綜合性營養評估表(MQ-SGA)評價患者護理干預后營養狀況,分析兩組患者MQ-SGA評分和營養生化指標『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總蛋白(TP)、前白蛋白(PAB)1。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74)評價患者生活質量。結果:研究組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臨床指標比較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MQ-SGA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ALB、TP和PAB指標水平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營養狀況及營養生化指標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物質生活評分均升高,研究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行下咽癌切除及咽功能重建術治療的下咽癌患者,術后給予飲食營養護理干預后,臨床指標和營養狀況顯著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關鍵詞]下咽癌;下咽癌切除術;飲食營養護理;營養狀況;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739.63;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015-02
下咽癌是一種低發病率頭頸部惡性腫瘤疾病,喉部以外咽喉部是其原發病灶,具有一定隱蔽性。研究報道顯示,下咽癌侵犯性和擴散性強,臨床癥狀表現較晚,大部分患者入院就診時已是癌癥晚期。臨床治療下咽癌首選方案是外科手術。但臨床實踐顯示,行下咽癌切除及咽功能重建術后,患者出現咽瘺等并發癥的比例較高。原因在于,術后患者習慣性吞咽動作會使下咽部刀口長期浸泡在唾液中,黏膜難以愈合。除了提醒患者避免吞咽動作外,最重要的在于加強患者術后飲食干預。本文選取行下咽癌切除及咽功能重建術治療的48例下咽癌患者進行研究,探討飲食營養護理干預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4-2018.7行下咽癌切除及咽功能重建術治療的48例下咽癌患者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4例患者。納入標準:符合手術指正;符合下咽癌臨床診斷標準;經細胞學、病理組織學等確診者。排除標準:合并肺部基礎疾病者;合并全身免疫系統疾病者;不能配合研究者。對照組中,男18例,女6例;年齡43~67歲,平均年齡(61.11±5.74)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1例,初中及以下3例;病程1MO個月,平均(316±0.61)月;病理分型:聲門型15例,聲門上型7例,聲門下型2例;臨床分期:Ⅱ期10例,Ⅲ期14例;手術方式:喉全切除例6例,喉部分切除18例。研究組中,男20例,女4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60.89±6.32)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8例,初中及以下6例;病程1M2.個月,平均(321±0.57)月;病理分型:聲門型14例,聲門上型7例,聲門下型3例;臨床分期:Ⅱ期11例,Ⅲ期13例;手術方式:喉全切除例7例,喉部分切除1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病理分型、臨床分期和手術方式等)對比差異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健康宣教、口腔護理等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飲食營養護理干預。①健康宣教,通過集中宣教和個性化指導相結合的健康宣教方式,向患者強調術后飲食營養的重要性,告知患者禁食期間為防止吻合口嘍,不可下咽唾液。②術后第1天,患者胃腸功能尚未恢復,需持續胃腸減壓,并密切觀察胃腸減壓液量、顏色和性質等。此階段采取全腸外營養,靜脈輸注營養制劑。③術后第2天實施間斷胃腸減壓,為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通過空腸營養管緩慢滴注電解質液。在腸內營養支持中切實執行濃度、溫度、速度、潔凈度、耐受度和適宜度即臨床規范應用的“六度”。術后2~3天,胃液因幽門功能失常及應激性胃潰瘍顏色可能呈現墨綠色或暗紅色。當胃管流出胃液顏色為淡黃色可通知醫師停止胃管引流。④術后4M3天,根據肛門排氣情況及胃腸減壓量,酌情增加空腸營養管電解質液、清淡流質量,目的在于刺激胃腸蠕動,由弱到強刺激消化功能。⑤術后14M6天,根據消化道透視吻合口愈合情況及胃蠕動是否良好,決定是否可進行經口進食訓練。同時配合鼻飼和輸液,保證患者體質量不減。⑤術后17天,拔除患者各種引流管,停止輸液。患者飲食以半流質飲食為主,為增強患者食欲,可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并盡量進食易消化食物。做到少食多餐,細嚼慢咽。⑥術后20天,不限進食次數,限制進食量,避免暴飲暴食,適當延長進食時間。
1.3觀察指標:①臨床指標: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②營養狀況:采用改良定量主觀綜合性營養評估表(MQ-SGA)評價患者護理干預后營養狀況,包括飲食變化、生理功能狀態、體重下降程度、消化道癥狀、肌肉消耗程度、皮下脂肪、并發癥等七項內容,每項分值1~5分,總分值7-35分,分值越高表明營養狀況越差。③生化營養指標: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總蛋白(TP)、前白蛋白(PAB)。④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74)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社會功能、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物質生活四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21.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給予t檢驗法比較;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給予x檢驗法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研究組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臨床指標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患者營養狀況及營養生化指標分析:研究組MQ-SGA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ALB、TP和PAl3指標水平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營養狀況及營養生化指標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對比: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物質生活評分均升高,研究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臨床研究顯示,因下咽癌癥狀隱蔽性強,癌患者就診時往往已是晚期。下咽癌切除及咽功能重建術是此類患者治療首選。雖然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常因術后護理方式不當,飲食風險因素規避不當,影響預后效果。調查數據表明,下咽癌術后患者5年生存率較低,僅為40%左右。因此,尋找一種可顯著改善預后效果的護理干預方式具有重要意義.飲食營養護理是一種針對性護理模式,通過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消除飲食風險因素,從而降低飲食因素對患者病情的影響。與常規護理相對比,飲食營養護理充分尊重患者飲食需求,有效拓寬護理干預范圍,優化護理細節,使護理服務進一步體現全面化和人性化的特。科學的營養支持可減少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同時能保持腸屏障功能和完整性,有助于降低術后感染率。為探討飲食營養護理干預對下咽癌患者術后的干預效果,本文選取行下咽癌切除及咽功能重建術治療下咽癌患者進行研究。
本文中,飲食營養護理干預的下咽癌術后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MQ-SGA是一種營養評價方法,可提示患者潛在營養不良危險,有助于判斷患者營養狀況。ALB、TP和PAl3等指標水平高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營養狀況的改變。本文中飲食營養護理干預的患者,MQ-SGA評分、ALB、TP和PAt3水平均優于常規護理干預患者,提示飲食營養護理干預的患者臨床指標顯著改善,營養狀況較高。這主要在于飲食營養護理干預通過健康宣教,提升了患者術后飲食營養的重視度,術后并根據患者吻合口愈合情況及胃蠕動情況,逐漸給予患者不同的營養支持。此外,實施飲食營養護理干預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明顯提升。黃美麗等研究報道顯示,加強鼻飼及飲食護理有助于下咽癌術后預后效果的提升。
綜上研究結果,術后實施飲食營養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行下咽癌切除及咽功能重建術治療的下咽癌患者臨床指標和營養狀況,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值得加強飲食營養方面的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