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哲
摘 要:閱讀,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對于學生成績的提高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主學習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它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和獨立意識并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自主學習模式;初中英語;閱讀課堂;閱讀導入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各個學校都在努力探索新型的教學方式,力求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以致真正適應社會對于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健康發展。但是,教育的發展并不是在短時間之內就能夠進行的。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研究,我校探索出了自主學習模式的新方式,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本文就自主學習模式在初中英語閱讀課堂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一、設計閱讀導入
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之中,教師總是在課堂之上直接向學生翻譯閱讀內容并且進行講解,這種方式恰恰限制了學生的獨立發展。自主學習模式,則是一種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向對應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提倡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獨立思考并且勇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進而推導自身的問題直至得出最后的結論。作為初中英語教師,可以在導入時就引領學生進入一個思考的環境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從而引導學生探究閱讀文本。例如,在《When is your birthday》reading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一些August,September,November等有關生日和日期的詞語,并且要讓學生學習會用所學的知識來介紹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When is your birthday?”和“How do you get ready for your birthday party?”這兩個問題作為導入,然后讓學生討論三分鐘進而說出自己的答案。通過這個導入,能夠很快的讓學生融入教學之中,并且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在導入之后,教師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本節課的reading文章,了解其中的主要內容。
二、設置合理目標
每一篇文章,都不是隨意而進行創造的,其有著自身的寫作思路和寫作主旨。作者寫一篇文章,一定是想要抒發某種情感或者傳達某種思想。同樣,英語閱讀文章也是如此。作為初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給學生設定明確的閱讀目標進行閱讀,從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文章所要傳達的主旨。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每一段的內容或者就某一個細節讓學生進行探究,這些都可以提升學會的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英語閱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識記in other words,among other things,by and by等短語,并且讓學生認識其中的一些重點的句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Why does the Bible have a lot of idioms?”、“How many years ago was the Bibl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本,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并且梳理文章的整體寫作思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帶著問題去思考并且在原文中畫出每個問題的答案來源句。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真正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拓展閱讀內容
教材中所選取的文章和閱讀內容是有限的,其無法將文章的特定背景和背后的文化習俗等內容完整的傳達出來。然而,只有學生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才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的內容并且引發學生進行思考。所以,作為初中英語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尋找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寫作內涵,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聯想和想象來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在閱讀課上讓學生閱讀了一篇有關春節的文章,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文化習俗,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在閱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每當到了春節,家里都會進行什么活動或者有什么習俗?學生可以聯想自己生活的經歷,說出自己家的節日習慣并且進行討論。討論的過程,也是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的過程。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起來說出自己的想法。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件上展示有關不同節日和圖片和習俗,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他們擁有自身獨特的想法和行為方式。初中生正處于一個相對較為叛逆的時期,他們開始尋求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獨立空間,渴望自我的完善和滿足。所以,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是這一階段的重要內容,它對學生今后一生的發展都會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師,要多多傾聽學生的意見和看法,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參考文獻:
[1]黃志忠."自主、合作"模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2017(6):7-7.
[2]沈言言.有效運用“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打造高效初中英語閱讀課堂[J].新課程(中學)(2):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