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麗君
摘 要:現如今,教育發展已經進入到了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開展和進行正如火如荼,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強調并倡導學生的主體性參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要實現新課改的這一要求,就必須要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與創新。本文將從善用探究教學方法、信息技術創設情境、運用小組合作探究三方面出發,全面分析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和科學策略,希望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發展和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小學語文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在這種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地反思傳統教學方法、探索創新型的教學方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改革不夠徹底,課堂呈現出形式化、片面化的傾向,教學有效性缺失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影響了語文學科教育功能的發揮和實現,甚至會影響和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順應改革的趨勢,牢牢把握新課程改革的實質和核心,從語文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進、優化與革新,最終收獲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正確運用探究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新課改背景下,探究教學法成為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最為普遍且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而且還能加強學生學習的深度。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創造性改革,以課堂提問為手段來實施探究教學方法。具體來說,教師需要依據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結構,來向學生提出啟發性、開放性問題,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激發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展開積極主動學習、思考與探究,從而加深學習深度。
例如,在教授《燕子》這篇課文時,本節課程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們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描寫生動的方法,為了促進學生們的深度學習,筆者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法,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主動探究。在探究活動正式開始前,筆者先讓學生們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然后,由淺入深提出一系列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們的思考也一步一步加深,經過一系列的認真思考對課文內容也有了深入且完整的理解。問題如下:燕子是如何飛行的?從哪些句子或詞語中感受到的?面對筆者提出的問題,學生們的探究熱情被點燃,紛紛對課文展開深入的探索,加強了學生的思考深度及學習。
二、巧妙運用信息技術設備,加強學生感官認知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設備教學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也發揮出了其獨特的優勢和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來輔助課堂教學,對語文知識進行數字化、動態化的加工和處理,再通過圖像、音頻或視頻等形式展現出來,打造既直觀又形象的教學情境,讓課文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鮮活、生動,帶給學生多個層面的感官體驗和刺激,進而調動學生的感官認知,有效豐富學生的情感認識,加快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消化與吸收。
例如,在教授《花鐘》這篇課文時,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了解不同花開放的不同時間,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筆者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們創設了直觀教學情境。上課后,筆者以情境為手段,利用直觀的畫面為學生們展示各種植物的開花時間,讓學生們了解到花的特點,然后,筆者再讓學生們整體感知課文,將直觀的視頻與課文相結合,進而加深學生們的知識理解。這樣一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感官認知。
三、合理設計小組合作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小組合作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共同進步,還能提高教學效率。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轉變、創新過去統一授課的形式,按照科學的標準和原則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確定組內成員的具體職責和分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表現和參與的機會;其次,教師應當鼓勵、引導學生針對同個問題或者任務,在小組內部展開討論、互動與交流,實現思維互補、資源共享與相互啟發,實現合作探究與共同學習,最終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火燒云》這篇課文時,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火燒云的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上課后,筆者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并將學生們分組,每個小組都有善于表達和不善于表達的組成,使善于表達的帶動不善于表達的學生,通過探究任務的引導,展開討論。這樣,通過巧妙運用小組合作探究方法,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入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再局限于傳統觀念和模式之中,而是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思想,積極地做出轉變和應對,通過善用探究教學方法、信息技術創設情境、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和策略的運用,來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優化與革新,最終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袁永紅.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J].文學教育(下),2019(11):56-57.
[2]郝博.淺談新課改下如何轉變小學語文教學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