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慧
摘 要:“理實一體化”是課改理念在職業教育上的落實精神,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的轉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1]。傳統的機械基礎教學也急需應用理實一體化觀念,避免教條主義的影響,將知識、能力的教學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建立聯系。本文以常見的軸類零件加工教學為例論述在中職機械教學中一種理實一體化新三段式教學法。
關鍵詞:理實一體化;中職;機械基礎教學
1 中職機械專業基礎教學體系現狀
1.1 重傳統學科,輕職業能力
這是當前中職院校機械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偏重傳統學科型的教學,教學內容中機械理論知識與形成職業能力有割裂感,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1.2 重系統知識,輕職業任務
當前中職院校機械教學課堂目標追求培養學生的學科知識邏輯,沒有以學生未來的職業活動為主線,忽視了知識、技能與職業工作任務之間的關系,實訓工作多流于形式。
1.3 重課程分類,輕課程銜接
當前中職院校機械教學課程分類有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三大類,這些課類之間關系和內容比較機械化,缺乏知識技能轉化的有機銜接過程。
2中職機械教學融入的理實一體化改革路徑
2.1重構課程體系
機械教學應按照課堂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訓教學的三段式構建課程體系,打破以專業基礎、專業知識、專業實踐的“舊三段式”教學模式,將教學轉變為人才培養過程,將課堂與實訓通過理實一體化環節有機結合,形成“教、學、做”一體化系統。
2.2重組教學內容
中職機械教學應針對實際生產工作任務安排教學內容,應多通過模擬實踐活動,將知識體系與技能教學穿插在工作過程當中,根據機械技術的崗位生產過程明確課程標準,通過企業合作、生產實習等途徑深化教學內容[2]。
2.3轉變實施方式
改變課堂教學知識灌輸、理實脫節的教學方式,引進先進的任務導向教學法、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式,教學重點與崗位責任制進行內化連接,有必要以生產管理流程、規范技術框架作為施教依據,為學生的職業能力輸送教學價值。
2.4改造教學情境
改變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局面,創設真實機械生產工作的教學環境,將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深度融合,需拉近學生與企業、學生與技術之間的距離,多選擇理實一體化室教學或實習廠工學一體化的教學環境[3]。
3 以軸類零件加工教學為例看理實一體化“新三段式”教學法
3.1課堂教學部分
課堂的模塊化教學對學習能力偏弱的中職學生幫助有限,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心理,因此在講授軸類零件加工課堂教學時,只把握住基礎教學重點:①軸類零件概述,包括分類方法、結構特點等等;②軸類零件的基本加工工序,例如選坯——定位基準——沖孔——錐刀安裝——選定刀具——車、磨、銑加工等等,多用思維導圖,少長篇大論,僅選擇教學最基本的作業工序、識圖方法、計算工序等技術性知識,做到“了解技術”而不是“掌握技術”。
3.2理實一體化教學部分
理實一體化結合教學并不是實訓,而是課堂與實訓的過渡性教學,最適宜在實訓實驗室開展,如果這時候加上一定的生產范例指導,就會做到教學內容與實際操作的銜接,就能給學生感到學以致用的魅力,增強學習積極性。
例如教學“影響軸類零件質量的因素”時,可結合實訓實驗室以及實訓材料,引導學生對質量因素進行原則上的歸類,例如“哪些屬于物質因素,哪些屬于工藝因素?”學生們很容易對物質因素做如下歸類:①毛坯工件質量:源頭質量是決定零件質量的根本因素;②機床生產狀態:未經維護的機床組件可能變形,降低作業能力和加工精度;③零件內部應力:銑削等摩擦作業后使零件內部應力發生改變;④工藝系統受熱:內部熱源與外部熱源會對金相組織產生結構影響,等等。以此類推,引導學生們對工藝因素進行歸類。
3.3 實訓教學部分
經過理實一體化部分教學后,實訓教學部分可安排學生使用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進行全工藝路線綜合設計并實踐:①會分析零件圖,能夠對照圖紙分析零件工藝性與設計參數,能把握尺寸精度及技術要求;②會選擇毛坯,學生的選料能夠自行控制工藝和成本;③會用經驗法判斷工序加工余量,中職學生難以接受復雜的計算公式,因此只教授經驗法比較適宜。④掌握工藝分析和設計能力,學會毛坯處理、孔定位、裝夾技術、掌握探傷/打孔/正火技術,能夠自行設計工藝路線。
結語:
中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能力體現為學知識難,學技術容易,但是把一個十五六歲的學生從初級技能提高到四級中級技能是有難度的,重點應通過理實結合使學生了解生產現場的設施設備情況、具體作業情況、工藝流程情況,并對技術要求及生產規范作業有了思想上的認識,如此一來對學生的知識學習也容易產生通識。
參考文獻
[1]賀小謙.中職教育一體化教學探索[J].青海教育,2017(3)15.
[2]施佐綱.關于中職學校機械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提升的思考[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29-230.
[3]王煜.中職機械專業“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探析[J].文理導航, 2013(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