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芬
摘 要:研究指出傳統的德育教育未能指導學生們參與到德育管理中,也沒有通過各種教育活動的開展強化小學生的思想認知和情感態度,這樣就限制德育教育所取得的效果。而精細化管理更加重視在過程中實施精細化的管理,明確具體的管理責任以更好解決德育教育出現的問題,利于收獲更優質的德育管理效果。所以本文主要思考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管理中如何合理運用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情感態度。
關鍵詞:德育管理;精細化管理;小學生;管理責任;情感態度
前言:
傳統的教育理念未能讓小學生對德育教育產生關注力,所以教師們需革新之前的管理理念,重點給學生們實施更優質的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通過將先進的德育模式和理念融入到德育工作中,教師能對小學生進行高水準的德育教育和行為引導,引導班級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行為意識?;诰毣芾硭尸F出的應用價值,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合理運用它以提高教育效果,這樣利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行為意識和情感認知。
一、對精細化管理的認知
(一)內涵
精細化管理是一項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具體內涵是在實施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利用最終的資源或者是使用最低的管理成本去實現更高效管理的方式。可以說這種管理模式更加重視進行過程的管理,應該做好各個方面的分析和職責管理,從而保障德育管理的實效性。同時,精細化管理更加關注人本理念,在客觀基礎上更好關注人員的實際需求以保障管理的效率。
(二)應用意義
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管理的過程中運用精細化管理是具備多種意義的,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實施思考。第一,在精細化管理的干預下可以對小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心理健康以及個性發展諸多方面的管理,這樣能保障德育教育的實施效果。第二,精細化管理更加符合小學生體現出的成長需求,立足細節管控的方式推動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第三,精細化管理是符合新課改所提出的教學要求[1]。教師們在精細化管理的指導下能構建更加科學的成長平臺,引導班級學生對德育知識進行深度的探究,從而給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在小學德育管理中合理運用精細化管理的思路分析
上文研究指出通過將先進的德育模式和理念融入到德育工作中,教師能對小學生進行高水準的德育教育和行為引導,引導班級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行為意識。所以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運用精細化管理激活創新力,從而給班級學生開展更高層面的德育引導?;谛W生體現出的思維認知和課程基礎,本文認為教師需要開展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在教育部指導下明確德育教育的具體目標,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
德育教育應該符合教育部所提出的教育教學要求,在教育部指導下開展高水準的知識講解與價值認知培養,從而幫助小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態度。為此,本文認為需要在教育部指導下明確德育教育的具體目標,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第一,小學校園應根據教育部門所頒發的文件精神明確開展德育管理的目標,制定科學的德育教育方案,從而保障德育教育的合理性。第二,教師需要根據精細化管理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對學生們進行考核,結合考核結果對德育教育的側重點進行調整[2]。第三,教師應該明確各項管理細節,推進德育教育的規范化發展。
(二)尊重小學生體現出的個體差異,重視進行高水準的德育評估
研究指出小學生受到家庭環境以及個性特征等因素的影響體現出不同的成長特色,需要對他們進行全面性的看待,避免對他們進行灌輸式的德育教育。所以本文認為教師應該尊重小學生體現出的個體差異,重視進行高水準的德育評估以強化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小學校園需要借助統計學等理論知識對學生們的德育成績進行錄入和計算分析,思考學生們在哪些方面出現問題[3]。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們出現的德育問題找尋原因并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而明確下一階段的德育教育重點。通過開展這兩個方面的教學工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德育教育方案,圍繞當前出現的德育教育或者是思想認知問題提出德育教育整改措施。這樣可以提升德育教育的合理程度,根據學生們的個體差異和具體問題進行德育引導,從而在保障德育評估質量的基礎上提升最終的引導效果。
結論:
綜上可知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合理運用精細化管理以提高教育效果,這樣利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情感態度。基于小學生體現出的思維認知和課程基礎,小學校園和教師應該在教育部指導下明確德育教育的具體目標,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這樣可以推進德育教育的規范化發展。同時,教師也需要尊重小學生體現出的個體差異和成長需求,重視進行高水準的德育評估,從而提高德育管理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楊姝.小學德育精細化管理實現途徑探索[J].教書育人,2019(26):36.
[2]張偉東.精細化管理在小學德育管理中的運用研究[J].教書育人,2019(17):23.
[3]黃瑩.關于精細化管理在小學德育管理中的運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02):24-25.